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 TD)是一種在旅行期間因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導致的急性腸胃道感染。主要病因是細菌(例如致病性大腸桿菌)、病毒或寄生蟲,而不是環境的變化。它的典型症狀是頻繁的水便、腹痛、噁心、嘔吐,甚至有時會出現輕度發燒,這種情況多見於前往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
 
旅行者腹瀉的病因複雜,涉及細菌、病毒、寄生蟲以及旅客自身的免疫耐受性,還包括飲食習慣、飲水質量等因素。旅行時的飲食和水質改變對腸胃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食物處理不當或水源受污染的情況更為普遍。未煮熟的食物、街頭小吃、生的海鮮、未經消毒的水果和蔬菜等,可能攜帶大量病原體。此外,當地的水源也可能存在致病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尤其是在使用自來水的情況下。外國的自來水質量標準可能與旅客的母國不同,導致腸胃不適或感染風險。理解旅行者腹瀉的原因有助於預防和有效應對這種常見的旅行疾病。以下是其成因的分析:
1. 細菌感染
旅行者腹瀉的最常見原因是細菌感染,尤其是致病性大腸桿菌(ETEC),該細菌負責約80%的病例。致病性大腸桿菌存在於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中,會分泌腸毒素,導致腸道分泌大量水分和電解質,從而引發水樣腹瀉。其他細菌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彎曲菌也能引起旅行者腹瀉,通常通過不潔食物或水傳播。細菌感染的腹瀉通常發病迅速,伴隨腹痛、噁心和嘔吐等症狀。
2. 病毒感染
除了細菌,病毒也是旅行者腹瀉的常見病因之一。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是引發急性腸胃炎的主要病毒。病毒傳播性強,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食物、水,甚至經由人與人之間傳播。病毒引起的腹瀉通常伴隨噁心、嘔吐及輕微的發燒,其症狀可能比細菌感染更為劇烈,但多數在一兩天內緩解。
3. 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感染也是導致旅行者腹瀉的原因之一,雖然相對較少見。常見的寄生蟲如梨形鞭毛蟲和隱孢子蟲,主要透過飲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用未經洗滌的生蔬菜進入人體。寄生蟲感染的腹瀉可能持續更久,並伴隨持續性的腸胃不適。寄生蟲引發的腹瀉通常較慢性,需要長期治療才能完全緩解。
4. 個人體質和免疫耐受性
每個人的腸胃對於新的食物和病原體的適應性不同。旅行者的免疫系統可能對當地常見的病原體缺乏免疫耐受性,容易感染。此外,旅行本身可能帶來生理壓力,加之時差、疲勞、睡眠不足等因素,削弱了免疫系統的抵抗力,增加了感染風險。與當地人相比,旅行者更容易受到環境中的病原體感染,因為當地居民往往已經對當地的細菌和病毒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5. 個人衛生習慣
在旅行中,個人衛生習慣的改變或忽略也可能增加腹瀉的風險。旅行期間,由於外出環境限制,洗手、消毒等個人衛生措施可能執行不夠徹底。尤其是在觸摸公共設施、吃飯前未洗手或直接進食當地小吃等情況下,更容易接觸到致病細菌或病毒。此外,旅行者可能在不經意間食用未經消毒的水果或蔬菜,或誤食受污染的水而不自知,這些都可能導致腸胃感染。
6. 心理因素
研究顯示,心理因素如緊張、焦慮、壓力等也可能會影響腸胃健康。旅行者在新環境中,特別是文化差異大或語言不通的地方,可能會感到不安、壓力或焦慮。這些情緒壓力可能會改變腸胃的正常運作,導致腸蠕動加快或腸壁收縮異常,引發腹瀉或腸胃不適。這種情況並不一定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而是因為腸胃對於情緒的敏感反應。

 
旅行者腹瀉在前往某些地區旅行時更為常見,尤其是在衛生條件較差或食品、水源容易受到污染的地方。這些高風險地區主要集中在開發中國家或熱帶、亞熱帶地區,氣候特點和當地的衛生設施狀況會加劇旅行者腹瀉的風險。根據不同地區的風險程度,可以將這些地區大致分為高、中、低三個風險等級。
1. 高風險地區
高風險地區的特徵是衛生條件不足,飲食和水源污染問題較嚴重。旅行者在這些地區最容易出現腹瀉症狀,尤其是對當地水質和食物處理方式不適應的外國人。這些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發生率可高達 30-70%。包括:
南亞地區: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因氣候炎熱潮濕且人流密集,衛生設施有限,食物和水源的污染風險較高。
東南亞:如泰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緬甸、印尼等。這些國家以當地街頭美食著稱,但衛生條件參差不齊。
中東地區:包括伊朗、伊拉克、也門等國,由於氣候乾旱且衛生設施不完善,旅行者腹瀉的風險相對較高。
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數國家,如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地,因醫療設施有限、食品和水源容易受到污染,使旅行者腹瀉風險顯著增加。
中美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區:如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等國,在某些地區衛生條件有限,特別是在農村和小城市。
2. 中等風險地區
在這些地區,旅行者腹瀉的風險稍微低於高風險地區,但仍需要注意食品和水源的安全。這些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發生率約在 10-20%。包括:
東歐:例如烏克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有些地區的飲用水可能受到污染,建議旅行者選擇瓶裝水。
南歐和地中海地區:如土耳其、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地,當地的飲食風格和衛生條件較容易引發腹瀉。
中南美洲部分地區:如巴西、智利、阿根廷、哥斯大黎加等國,尤其是在衛生設施不足的地區,飲用水和食物安全存在一定風險。
加勒比海地區:如古巴、多米尼加、牙買加等地。當地的水源和食品衛生條件良莠不齊,仍然可能會對旅行者的腸胃健康構成威脅。
3. 低風險地區
在這些地區,旅行者腹瀉的風險最低,衛生條件普遍較好,並且飲用水和食物的衛生標準與發達國家類似。這些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發生率通常不到 5%。包括:
北美洲:如美國、加拿大等,飲食和飲用水安全標準較高,旅行者腹瀉的風險低。
西歐:如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食品和水質控制嚴格,衛生設施完善。
大洋洲:如澳洲和紐西蘭等地,擁有良好的衛生標準和食品安全保障。
部分東亞地區: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衛生標準較高,水源和食品安全受到嚴格監管,旅行者腹瀉的風險較低。
 
旅行者腹瀉的症狀通常突然出現,通常在接觸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幾天後發生。症狀可能包括:
  • 頻繁、稀或水樣便(一日三次或以上)
  • 腹部痙攣和疼痛
  • 噁心和嘔吐
  • 強烈的排便需求
  • 輕度發燒
  • 腹脹和脹氣
  • 疲勞和虛弱
在嚴重情況下,症狀可能還包括:
  • 高燒
  • 脫水(表現為口乾、深色尿、頭暈或排尿減少)
  • 血便
大多數情況為輕度至中度,通常在幾天內痊癒。然而,脫水是一個潛在問題,特別是對於年幼兒童、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如嚴重則可能需要醫療處理。

 
腹瀉是由於糞便在大腸中快速移動所引起的,背後可能有多種原因。常見的原因之一是腸道發炎,通常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稱為腸炎。在感染性腹瀉中,最嚴重的感染部位往往是大腸和迴腸末端。這些部位的黏膜因受到刺激而導致分泌速率顯著增加。此外,腸壁的蠕動活動也會明顯加強,大量液體分泌的目的是將感染物質快速排出體外。強力的蠕動作用能有效地推動這些液體朝肛門方向移動,從而幫助腸道擺脫感染,這是一種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
通過以下幾種機制導致不同類型的腹瀉:
1. 分泌性腹瀉
機制:分泌性腹瀉主要由腸道上皮細胞的異常分泌功能引起。在正常情況下,腸道會吸收和分泌氯離子(Cl-),以維持水分平衡。然而,當受到病原體如霍亂弧菌的感染時,這些細菌會釋放毒素,刺激腸道上皮細胞過度分泌 Cl-。隨著 Cl- 分泌到腸腔中,會產生滲透梯度,導致水分被大量拉入腸腔。
病因:常見於霍亂、腸毒性大腸桿菌(ETEC)等感染,這些細菌會釋放毒素誘發 Cl- 分泌,進而引起嚴重的水樣腹瀉。
特點:分泌性腹瀉的排便量通常非常大,而且病情迅速發展,容易導致嚴重脫水,因此在治療上通常需要大量補水和電解質。
2. 滲透性腹瀉
機制:滲透性腹瀉的成因是腸腔內存在無法被腸道吸收的溶質。這些溶質(如未消化的乳糖)會滯留在腸腔中,形成一個高滲透壓的環境,導致水分無法被吸收而滯留在腸腔內,最終引發腹瀉。
病因:典型的例子是乳糖不耐症患者,他們缺乏乳糖酶,導致乳糖無法被分解和吸收,留在腸腔內而引發腹瀉。此外,一些人可能因攝取人工甜味劑(如山梨醇或甘露醇)而引發滲透性腹瀉。
特點:這種類型的腹瀉通常會在停止攝入相關溶質後緩解,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在避免攝取乳糖後,腹瀉會隨之改善。滲透性腹瀉的症狀表現為排便量適中,但腸內含有大量水分。
3. 膽鹽腹瀉
機制:膽鹽腹瀉通常發生在膽鹽的循環和吸收受損時。膽鹽主要在小腸末端被吸收,若因腸道手術或疾病導致膽鹽無法被完全吸收,它們會進入大腸。膽鹽在大腸中會刺激上皮細胞分泌 Cl- 和水分,從而引發腹瀉。
病因:常見於膽囊切除術後、迴腸吸收不良症或吸收障礙的患者,這些情況下會導致過量的膽鹽進入結腸,刺激分泌,進而引發腹瀉。
特點:膽鹽腹瀉往往是慢性腹瀉的一種表現,且伴隨著大便水分多、次數增加。治療上通常會使用膽鹽結合劑(如 cholestyramine)以減少膽鹽對腸道的刺激。
這些機制中的每一種都可以根據潛在原因導致不同類型的腹瀉,並且在感染或慢性疾病的情況下往往會重疊。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像霍亂這類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腹瀉(包括某些致病性大腸桿菌)具有極高的分泌性。霍亂毒素會過度刺激迴腸末端和結腸中的利貝昆氏腺(crypts of Lieberkühn),導致電解質和液體的分泌量劇增,每天分泌量可達10到12升。然而,結腸每天通常只能重新吸收約6到8升的液體。因此,在短短幾天內,大量液體和電解質的流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脫水和衰竭,甚至威脅生命。
另外,有一種特殊的腹瀉被稱為「心理性腹瀉」,通常發生在緊張情況下,例如考試期間或士兵即將上戰場時。這種類型的腹瀉伴隨腹痛,屬於情感性腹瀉。其主要原因是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導致腸道蠕動加快以及過多黏液分泌。這類情況通常由壓力或焦慮引起,屬於腸道對情緒壓力的反應。
 
是的,旅行者腹瀉可能具有傳染性。它通常由細菌(如大腸桿菌)、病毒(如諾如病毒)或寄生蟲引起,這些病原體可以通過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當患者使用廁所後未徹底洗手,再接觸到食物、飲水或共用的物品時,也可能傳染給他人。因此,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很重要,如勤洗手、飲用乾淨的水、食用充分煮熟的食物等,可以降低傳播風險。
 
如果您出現旅行者腹瀉,以下是管理症狀並促進恢復的步驟:
  • 保持水分充足:腹瀉的主要問題是脫水,因此請多喝水,最好是小口頻繁飲用。 口服補液鹽(ORS)特別有效,因為它能補充流失的鹽分和礦物質。您可以在藥房購買ORS,或自行製作:用1公升水,6茶匙糖,和1/2茶匙鹽混合而成。
  • 休息:休息有助於身體集中精力對抗感染並節省能量。
  • 調整飲食:選擇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香蕉、米飯、蘋果醬和吐司(*BRAT飲食),直到症狀改善為止。 避免辛辣、油膩或調味重的食物,以及咖啡因、乳製品(如有乳糖不耐症)和酒精,這些可能會加重症狀。
*BRAT飲食是針對腹瀉或腸胃不適時的短期飲食療法,由香蕉(Banana)、白飯(Rice)、蘋果醬(Apple sauce)、烤吐司(Toast)這四種易消化的食物組成。這些食物溫和且低纖維,可減少腸胃刺激,幫助緩解腹瀉。香蕉富含鉀,可補充流失的電解質,而蘋果醬中的果膠能改善便質。建議BRAT飲食僅短期使用(3-4天),並確保補充水分。長期食用可能導致營養不足,因此症狀緩解後應逐步恢復均衡飲食。如腹瀉持續或症狀加重,需立即就醫。
  • 考慮非處方藥:止瀉藥:洛哌丁胺(Imodium)可以幫助減少排便頻率,這在輕度腹瀉或需要繼續旅行時特別有用。嚴重情況(尤其是伴隨發燒或血便)時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感染。 水楊酸鉍(Pepto-Bismol)可以減輕痙攣等症狀,對於輕微病例有幫助。
  • 抗生素(如有處方):在中度到重度的情況下,尤其是伴有高燒或嚴重症狀時,醫療專業人員可能會開抗生素。 常見選擇包括阿奇霉素、環丙沙星或利福昔明,具體取決於地區和疑似細菌種類。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廁後、進食前和處理食物時徹底洗手,這有助於防止將感染傳播給他人。
大多數旅行者腹瀉在幾天內會自我緩解,但如果症狀持續超過3-4天,或有高燒、血便、嚴重脫水跡象(如排尿減少、頭暈或意識模糊),應及時就醫。


 
預防旅行者腹瀉需要在高風險地區特別注意食物、水源和衛生習慣。以下是一些主要步驟:
1.注意食物
避免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包括肉類、海鮮和雞蛋。
選擇新鮮烹煮的熱食:剛煮好的熱食一般比放在室溫下的食物更安全。
避免街頭小吃:雖然不一定不安全,但街頭小吃因處理和烹飪環境可能不衛生,存在較高的污染風險。
避免生的水果和蔬菜:除非是您自己可以剝皮的(如香蕉或橙子),因為它們可能在受污染的水中清洗過。
2.選擇安全的水和飲料
喝瓶裝或經過淨化的水:避免自來水和用自來水製成的冰。選擇封裝的瓶裝水,或在無瓶裝水的情況下使用淨水片或便攜式過濾器。
避免冰塊:冰塊通常使用未過濾的水製作,因此除非確定冰是用淨化水製成的,最好避免飲用。
刷牙時使用瓶裝水。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勤洗手:特別是在進食前和如廁後使用肥皂和乾淨的水。如無法使用肥皂和水,可使用至少含60%酒精的洗手液。
避免碰觸臉部:這有助於降低手上污染物進入口、鼻或眼睛的風險。
4.考慮預防性藥物
次水楊酸鉍(如Pepto-Bismol):在高風險地區,飯前服用該藥物可能有助於預防症狀,但不宜連續使用超過幾週。
抗生素:在某些高風險情況下,醫生可能會開具抗生素作為預防措施,但通常只針對有基礎健康問題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5.注意高風險地區
在旅行者腹瀉發病率高的地區,對食物和水源要更加謹慎。
儘管這些步驟可以降低旅行者腹瀉的風險,但它們並非萬無一失,因此如有症狀出現,最好提前準備好應對方案。

 
旅行者腹瀉多數是短暫且可自我緩解的,但預防仍是避免旅行中不適的最佳策略。想要一趟順利的旅遊,建議旅行前了解當地衛生狀況,並遵守基本的飲食安全原則,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