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內側疼痛反覆發作?可能不是單純扭傷!了解副舟狀骨症候群的五大成因與全面的治療對策!
目錄
一、什麼是副舟狀骨症候群?它有多常見?
副舟狀骨症候群(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 ANS)是指因腳內側靠近舟狀骨的額外骨頭或軟骨引起的疼痛與不適。舟狀骨是中足的一部分,對於維持足弓及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副舟狀骨是一種先天性異常,意即從出生時即存在,但並非所有擁有此結構的人都會出現症狀。
副舟狀骨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4-21%。然而,僅有少部分擁有此骨頭的人會因症狀嚴重而被診斷為副舟狀骨症候群。許多人直到進行其他原因的影像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此骨頭的存在。
二、副舟狀骨症候群的成因是什麼?
副舟狀骨症候群的典型症狀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發生,特別是當足部受到過度使用或外力影響時。當症狀出現,副舟狀骨可能會對周圍的組織產生壓迫或摩擦,導致炎症和疼痛,尤其在運動或穿著特定鞋款時更為明顯。研究顯示,大約有4-21%的人具有副舟狀骨,但其中只有少數會發展成副舟狀骨症候群。當副舟狀骨與周圍的肌腱、韌帶結構相連,尤其是與脛後肌腱相連時,如果受到過多的壓力或牽拉,就可能導致發炎和疼痛。這種症狀通常在以下情況下出現:
- 創傷或過度使用
高衝擊或重複動作的體力活動可能會給副舟狀骨施加壓力,導致炎症與不適。這在運動員、舞者或需頻繁活動腳部的人群中尤為常見。
- 鞋子太小
過於貼腳的鞋子可能對中足部施加過多壓力,刺激副舟狀骨並加重疼痛。
- 扁平足(足弓塌陷)
扁平足會增加位於副舟狀骨附近的後脛腱的張力,導致炎症與疼痛。
- 遺傳
副舟狀骨是一種先天性情況,因此具有遺傳成分。如果家族成員中有人有副舟狀骨,其遺傳的可能性較高。
- 成長高峰期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由於身體活動增加、骨骼結構變化及成長高峰期的壓力,副舟狀骨可能變得症狀化。
三、副舟狀骨症候群的症狀與對生活的影響
副舟狀骨症候群(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但當它引起疼痛或其他不適時,可能成為疼痛或功能障礙的來源。以下將詳細探討副舟狀骨症候群的主要症狀及其對生活的影響。
- 足內側疼痛
副舟狀骨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是足內側疼痛,通常位於舟狀骨及副舟狀骨的區域。這種疼痛可能是間歇性的,也可能在運動後加劇。疼痛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僅感到輕微不適,而有些人則可能因疼痛而影響日常行動。常見的誘因包括長時間走路、跑步、穿著不合腳的鞋子,或參加高強度的體育活動。
- 局部腫脹和壓痛
疼痛的同時,足部內側的副舟狀骨區域可能出現腫脹。壓迫這一區域時,患者會感到明顯的壓痛,尤其是在經歷了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腫脹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副舟狀骨與周圍組織的摩擦,或者因為足部肌腱(特別是脛後肌腱)受到了額外的壓力而引發炎症。
- 足弓功能異常
副舟狀骨可能影響足弓的穩定性。由於副舟狀骨通常與脛後肌腱相連,這條肌腱負責支撐足弓並穩定足部。如果副舟狀骨導致肌腱的負擔加重,可能引發足弓塌陷或過度勞損,進而導致扁平足的症狀加劇。這種足弓功能異常可能會引起足部整體的不適,並影響步態。
- 足部結構明顯突起
副舟狀骨的患者可能會在足內側觀察到一塊明顯的骨性隆起。這種隆起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與鞋子摩擦,導致局部皮膚刺激或紅腫,尤其是在穿著緊身鞋或硬底鞋時。
- 疼痛的反覆發作
副舟狀骨症候群的疼痛具有反覆發作的特性。即使經過短期休息和治療,疼痛也可能在恢復活動後再次出現。這種反覆性使得患者需要長期管理症狀,並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活動。
- 其他相關症狀
隨著病程進展,未經治療的副舟狀骨症候群可能引發其他足部問題。例如,脛後肌腱炎、慢性足內側壓力綜合症或足底筋膜炎等問題,這些情況可能進一步增加患者的不適。
副舟狀骨症候群不僅影響足部的健康,還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患者可能因疼痛而限制參加社交活動,或者因行走困難而減少外出頻率。此外,選擇合適的鞋子也成為一個挑戰,尤其是女性可能無法輕鬆穿著高跟鞋。
四、副舟狀骨症候群的分類
副舟狀骨是一種常見的解剖變異,根據形態和與周圍結構的關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這些分類不僅幫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也對治療方案的選擇有一定指導意義。
- Type I:分離型副舟狀骨
類型I副舟狀骨是最小的類型,約佔副舟狀骨病例的30%。這種副舟狀骨完全獨立,呈圓形或卵形,與舟狀骨之間沒有骨性連接,僅由纖維組織相連。由於其小而孤立,通常不會對周圍組織造成明顯影響,因此很少引起症狀。但當周圍組織受到過度壓力時,仍可能引發局部不適或輕微疼痛。
- Type II:關節型副舟狀骨
類型II副舟狀骨為舟狀骨的半聯合結構,約佔副舟骨病例的50%。此類副舟狀骨較大,呈三角形,並且透過纖維性或軟骨性連接與舟狀骨相連。這種類型最容易引發症狀,因為骨骼間的連接不穩定,容易在活動中產生摩擦或刺激,導致疼痛或炎症。類型II副舟狀骨是副舟狀骨症候群最常見的原因。
- Type III:融合型副舟狀骨
類型III副舟狀骨與舟狀骨完全融合,形成一塊大的舟狀骨結構,約佔副舟狀骨病例的20%。由於骨骼間沒有連接的不穩定性,這種類型通常無症狀。然而,若舟狀骨的大小或形狀對足部肌腱(如脛後肌腱)產生壓迫,仍可能導致足部內側的不適。
五、如何診斷副舟狀骨症候群?
副舟狀骨症候群的診斷需要結合病史詢問、臨床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全面評估患者的症狀與足部結構特徵。以下是診斷過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
1.病史詢問
醫師首先會詢問患者的病史,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質和誘發因素。重點包括:
- 疼痛部位:通常集中在足內側舟狀骨處。
- 誘發因素:如長時間行走、跑步、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或高強度運動。
- 症狀持續時間:症狀可能是間歇性或持續性的,並在運動後加重。
- 既往病史:是否有足部外傷史或扁平足等其他足部問題。
2.臨床檢查
醫師會進行足部的物理檢查,以確定症狀的具體來源和影響範圍。檢查內容包括:
- 視診:觀察足內側是否有骨性突起,皮膚是否出現紅腫或刺激跡象。
- 觸診:用手壓迫舟狀骨及副舟狀骨處,檢查是否存在壓痛點。
- 功能測試:檢查足弓結構、行走模式以及脛後肌腱的功能,評估是否有肌腱炎或足弓異常(如扁平足)。
3.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副舟狀骨症候群的核心工具,用於確認副舟狀骨的存在及類型,並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常用的影像技術包括:
- X光檢查:顯示副舟骨的位置、大小和類型,並判斷是否與舟狀骨有連接。
- MRI(磁振造影):用於檢查脛後肌腱及周圍軟組織是否有炎症或損傷,特別是在疼痛持續且X光未顯示明顯異常時。
- CT掃描:適用於需要更詳細骨骼結構分析的病例,例如判斷骨性融合情況。
六、如何治療副舟狀骨症候群? 手術會有後遺症嗎?
副舟狀骨症候群是一種因副舟狀骨結構導致的足內側疼痛或功能障礙的疾病,其治療目標在於緩解疼痛、減少炎症、恢復足部功能。治療可分為非手術和手術兩大類,具體選擇取決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非手術治療的效果。
非手術治療
多數副舟狀骨症候群患者可以通過非手術方式有效緩解症狀。以下是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法:
1.休息與活動限制
減少對足部的負擔,避免長時間站立、步行或參與高強度運動,讓足部有足夠的時間恢復。
2.冰敷
使用冰袋對疼痛區域進行冷敷,每次15-20分鐘,每天數次,以減輕局部炎症和腫脹。
3.藥物治療
- 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布洛芬或萘普生,用於緩解疼痛和炎症。
- 局部抗炎藥膏:直接塗抹於患處,減少局部不適。
4.足弓支撐與矯正鞋墊:使用定制鞋墊或足弓支撐器,減輕足內側的壓力,並改善因足弓功能異常(如扁平足)引起的不適。
5.石膏固定或護具使用:對於嚴重的疼痛患者,可使用短期石膏固定或足部支具,限制足部活動,讓炎症組織有充分的休息時間。
6.物理治療
通過物理治療增強脛後肌的力量,改善足弓穩定性。同時,進行足部伸展和肌肉放鬆訓練,緩解相關部位的緊張。
手術治療
當非手術治療無法有效緩解症狀,且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明顯影響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去除副舟狀骨或修復受影響的軟組織結構。
1.手術適應症:
- 非手術治療持續3-6個月無明顯改善。
- 副舟狀骨與舟狀骨之間的纖維連接引發持續性疼痛。
- 與副舟狀骨相連的脛後肌腱出現明顯炎症或功能障礙。
- 足部結構異常(如嚴重扁平足)導致疼痛反覆發作。
2.常見手術方式:
- 副舟狀骨切除術:將副舟狀骨完全去除,減少骨性摩擦和對脛後肌腱的壓力。
- 肌腱修復術:針對脛後肌腱炎症或損傷的情況,進行肌腱修復或重建,以恢復足弓穩定性。
- 足弓重建術:對伴隨嚴重扁平足的患者,可能需要結合足弓矯正手術。
3.手術會有後遺症嗎?
- 局部疼痛持續:手術後可能出現 殘留疼痛,尤其是在軟組織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或是未能完全移除導致症狀的副骨。
- 組織損傷:在移除副骨或修復相關結構(如肌腱或韌帶)時,可能引起鄰近結構的損傷,例如:
肌腱炎:如副舟狀骨相關的脛後肌腱。
韌帶功能受損:可能影響足部穩定性。
- 感染:手術部位的感染風險通常較低,但如果發生,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
- 關節僵硬或活動受限:在特定部位中,可能會因關節粘連或軟組織纖維化而導致活動範圍減少。
- 疤痕或神經損傷:手術可能導致顯著的疤痕,或影響鄰近的神經,出現麻木或刺痛感,尤其是在接近神經密集區域(如踝部後側)進行手術時。
總的來說,是否進行手術需要考慮患者的年齡、活動水平、病程長短和對疼痛的耐受程度。術後通常需要4-6週的恢復期,並輔以物理治療以重建足部功能。
七、副舟狀骨症候群的運動訓練
運動訓練能幫助副舟狀骨症候群患者加強足部肌肉,穩定足弓,減少疼痛與復發。以下是推薦的運動:
1.脛後肌強化運動-彈力帶抗阻訓練:
- 坐姿,將彈力帶固定在腳底,雙手拉緊彈力帶兩端。
- 緩慢將足部向內側勾起,抵抗彈力帶的張力。
- 每次做10-15下,重複2-3組,有助於加強脛後肌的力量。
2.足弓激活運動-毛巾抓取訓練:
- 坐姿,將一條毛巾平鋪在地面上,腳趾抓住毛巾將其卷起。
- 重複10-15次,訓練足部小肌肉群,改善足弓穩定性。
3.小腿肌肉拉伸-牆面小腿拉伸:
- 面對牆壁站立,將一隻腳向後伸直,保持腳跟著地,前腳屈膝靠近牆面。
- 保持拉伸15-30秒,然後換腳進行。
- 每側進行2-3次,放鬆小腿肌群及脛後肌。
4.平衡訓練-單腿站立:
- 單腳站立於平坦地面,另一隻腳微微抬起,保持身體穩定。
- 每次站立20-30秒,可逐漸延長時間。
- 提高平衡能力並加強足部與踝關節的穩定性。
5.腳趾伸展與彎曲
- 坐姿或站姿下,將腳趾緩慢向上伸展,然後向下彎曲,每次重複15-20下,增強足部柔韌性。
八、副舟狀骨症候群要當兵嗎?
副舟狀骨症候群(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是否需要服兵役,通常取決於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對正常行動或生活功能造成顯著影響。在台灣,役男是否符合服兵役標準取決於軍事體檢結果,該體檢會根據《體位區分標準表》進行判定,將體位分為:
常備役(體位一至四級)
替代役或免役(體位五級以上)
- 輕微或無症狀者:若副舟狀骨僅屬結構變異,無明顯疼痛或行動限制,役男通常會被判定為合格,分配至常備役。
- 中度症狀者:如果疼痛明顯,影響日常行動,但仍可透過保守療法控制,可能會分配至替代役,避免高強度體能訓練。
- 嚴重症狀者:如因副舟狀骨症候群無法正常行走、長時間站立,或已進行手術但恢復不佳,可能被判定為體位五級,免除兵役。
體檢建議
- 準備相關醫療文件:若已有副舟狀骨症候群的診斷或治療經驗,役男應備齊相關病歷資料,包括X光片、磁共振影像(MRI)、醫師診斷證明等,提供給體檢醫師參考。
- 清楚描述症狀:役男應如實向醫師說明疼痛程度、頻率及影響範圍,避免病情被低估。
- 術後狀況的評估:若曾接受手術治療,需提供術後恢復報告,說明是否仍有功能性限制。
實際決定權還是由體檢醫師和兵役審查單位決定,如果有疑問,建議直接諮詢當地徵兵辦公室或專科醫師以了解具體情況。
九、如何挑選適合副舟狀骨症候群的鞋墊?
以下是具有一般副骨疾病的鞋墊選擇和建議:(也適用於副舟狀骨)
鞋墊的特性與功能
- 提供足弓支撐:適合患有副舟狀骨或扁平足的患者。選擇能提供中足內側支撐的鞋墊,幫助減輕舟狀骨結節的壓力。
- 緩衝減震:若因副骨導致足部疼痛(例如副三角骨或副腓骨綜合症),建議使用含有額外減震墊的鞋墊,以降低行走時的壓力。
- 減少局部壓力:對於特定區域疼痛(例如副三角骨在踝部後側),可以考慮選擇有加厚襯墊或分區減壓設計的鞋墊。
- 柔軟度適中:鞋墊應柔軟且有一定支撐力,避免過硬或過軟導致腳部壓力分散不均。
推薦鞋墊類型
- 定制鞋墊(Custom Orthotics):如果症狀持續或特殊足部結構(如扁平足、足弓高),建議尋求足病專科醫師設計定制鞋墊,以適應個人需求並提供最佳支撐。
- 成品鞋墊(Over-the-Counter Insoles):足弓支撐鞋墊:如 Superfeet 或 Powerstep 這類品牌,適合需要額外足弓支撐的患者。
- 凝膠減壓鞋墊:例如 Dr. Scholl's,適合需要減輕局部壓力的人群。
- 運動型鞋墊:適合需要在運動中支撐並減震的患者。
- 專項鞋墊:若因副骨引起跟腱或足底筋膜相關問題,可選擇專為足底筋膜炎設計的鞋墊,提供後跟和足弓額外支撐。
使用建議
- 漸進適應:剛開始使用新鞋墊時,應逐步增加佩戴時間,讓足部逐漸適應。
- 搭配舒適鞋子:確保鞋子有足夠空間容納鞋墊,同時鞋底應穩定且支撐性良好。
- 定期更換:定期檢查鞋墊是否磨損,建議每 6–12 個月更換一次,以保持最佳效果。
十、結論
副舟狀骨症候群是一種可透過正確診斷與治療進行管理的疾病。儘管副舟狀骨的存在並不罕見,只有部分人群會出現症狀,了解其成因、症狀與治療選項有助於患者尋求適當的護理並維持足部健康,對於無法通過保守措施緩解的患者,手術介入可提供長期解決方案,幫助恢復無痛的活動能力,早期識別與積極管理是將副舟狀骨症候群對日常生活影響降至最低的關鍵。
十一、參考資料
- Sustainable treatment success of an Os naviculare syndrome using conservative measures, infiltration therapy, and shock waves
- Navigating 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 A Podiatrist’s Insight in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 - Dr.Pinal Patel,2023
- Accessory Navicular - Chloe Wi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