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前言

二、坐飛機頭痛常見的原因有哪些?

三、鼻竇的構造與功能介紹

四、什麼是鼻竇氣壓傷?

五、鼻竇炎與鼻竇氣壓傷的關係

六、飛行中氣壓對鼻竇的影響

七、如何減輕飛行中鼻竇的不適?

八、鼻竇氣壓傷何時需要手術治療?

九、潛水時,氣壓對鼻竇的影響,跟飛行時有何不一樣?

十、鼻竇氣壓傷要看哪一科醫生?會做哪些檢查?

十一、下飛機後還會不會有鼻竇痛,鼻竇氣壓傷會造成哪些後遺症?

十二、結論

參考資料

 

 

 一、前言

你是否曾因為潛水或搭飛機而感到鼻竇疼痛、頭暈不適?這些症狀可能來自於一種常見卻容易忽略的疾病-鼻竇氣壓傷,當我們在不同海拔或深度活動時,周圍的氣壓會發生變化。我們的耳朵和鼻竇中充滿空氣,這些空腔需要及時調節壓力,以避免組織損傷。然而,當鼻竇的開口阻塞或調節功能不良時,氣壓的變化就會導致鼻竇內外壓力不平衡,進而引起鼻竇氣壓傷。
 

二、坐飛機頭痛常見的原因有哪些?

1. 氣壓變化

指所有因機艙氣壓變化(如飛行中的快速上升或下降)而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氣壓變化可影響整個頭部,包括鼻竇、耳部壓力(如耳氣壓傷)以及腦部血管的反應。即使鼻竇結構正常,快速的氣壓變化仍可能引發不適。

2. 血管擴張或收縮

壓力變化會刺激三叉神經,釋放神經肽(如 CGRP),導致腦膜血管擴張。

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和腦壓,引發額部、顳部或眼眶周圍的搏動性頭痛。

在部分患者中,飛行引發的頭痛可能與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徵(RCVS)相關。

3. 鼻竇解剖結構

鼻竇周圍解剖結構(如前篩竇細胞的擴大或畸形)可能阻礙正常氣流,導致壓力失衡。鼻中隔的解剖偏曲可能進一步阻塞鼻竇通氣,增加壓力變化引發的頭痛風險。

4. 壓力與焦慮

飛行過程中,壓力或焦慮可能誘發或加劇頭痛。長時間飛行中,頭頸部肌肉緊張也可能引發緊張型頭痛。

5. 低氧環境

飛行中的機艙壓力相當於 2000–2400 米的高海拔,氧氣分壓降低。氧可能加重腦膜的缺氧狀態,引發擴張性血管頭痛或細胞代謝異常。

三、鼻竇的構造與功能介紹

鼻竇,又稱鼻旁竇,是一群含有空氣的空腔,位於人的頭顱,在頭骨之間、鼻腔周圍的顱骨與臉骨之內。這些空腔被頭骨包圍,正常內部充滿了空氣。

鼻竇的功能

雖然鼻竇在人體的功能還不是完全清楚,但目前認為鼻竇的功能有:

  •       減輕頭顱骨前方的重量:就像空心的骨頭一樣,減輕了頭部的重量。
  •       潤濕、溫暖、過濾吸入的空氣:鼻竇內的黏膜會分泌黏液,幫助濕潤和過濾空氣,讓空氣變得更乾淨、溫暖和濕潤,才進入肺部。
  •       配合免疫系統,防衛致病原入侵:鼻竇內的黏液可以捕捉灰塵和細菌,並含有免疫細胞,幫助抵禦感染。
  •       幫助增強發聲時的共鳴:鼻竇的共鳴腔可以改變聲音的音色。
  •       吸收部分頭部因外力撞擊而產生的震盪:提供一定的緩衝作用。

鼻竇的構造

鼻竇共有四對,根據所在的頭骨部位而命名,於頭的左右側各一,共八個。

  •     上頜竇 (Maxillary sinus) 位於眼睛之下的上頜骨,是四對鼻竇中體積最大的一對。
  •     額竇 (Frontal sinus):位於眼睛之上的額骨,也是由三叉神經所支配。
  •     篩竇 (Ethmoid sinus):位於鼻子和眼睛之間篩骨附近的數個獨立氣室。
  •     蝶竇 (Sphenoid sinus):位於頭顱骨底部中心的蝶骨,是鼻竇中最深層者。

 

四、什麼是鼻竇氣壓傷?

鼻竇氣壓傷是指當我們在不同氣壓環境下(例如搭飛機、潛水)時,鼻竇內外的壓力差過大,導致鼻竇黏膜損傷、出血,甚至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鼻竇氣壓傷的發生率估計為0.5-3.5%

為什麼會發生鼻竇氣壓傷?

  •     氣壓變化:當我們從高海拔地區下降或從深水上升時,外界的氣壓會迅速改變。
  •     鼻竇開口阻塞:如果鼻竇開口被黏膜腫脹、鼻涕或其他物質阻塞,鼻竇內的空氣就無法自由進出,導致壓力不平衡。
  •     鼻腔疾病:鼻炎、鼻竇炎等疾病會導致鼻腔黏膜腫脹,增加鼻竇氣壓傷的風險。

鼻竇氣壓傷主要影響前額竇(70-86%)和上頜竇(14-22%),偶爾也涉及篩竇和蝶竇,常見於飛行下降過程。

鼻竇氣壓傷的分級(Weissman 分級)

I 級(輕微型)

  •      輕微、短暫的鼻竇疼痛或不適。
  •      症狀通常在飛行或壓力變化後數小時內自行緩解。
  •      鼻竇影像無異常或僅見輕微的黏膜水腫
  •      為最輕的形式,對日常生活和工作影響較小

II級(中度型)

  •      持續疼痛,通常伴隨血性鼻分泌物。
  •      疼痛持續時間小於 24 小時。
  •      X 光片或 CT 顯示鼻竇黏膜增厚或輕微積液。
  •      需要醫療干預,如解充血劑、抗生素或短期類固醇治療。

III 級(重度型)

  •      劇烈且持續的疼痛,可能持續數天。
  •      常見血性分泌物,嚴重者可伴隨其他併發症,如顱內感染或眼眶氣腫。
  •      X 光片顯示明顯的鼻竇積液。
  •      通常需要介入治療,如鼻竇穿刺引流或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

五、鼻竇炎與鼻竇氣壓傷的關係

鼻竇炎與鼻竇氣壓傷常常被混淆,雖然兩者都與鼻竇有關,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疾病。

鼻竇炎

鼻竇炎是指鼻竇內的黏膜發炎,常見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或真菌感染等。當鼻竇內的開口被阻塞,分泌物無法正常排出,病菌就容易在其中滋生,導致發炎。

鼻竇炎的常見症狀包括:

  •      鼻塞:鼻腔黏膜腫脹,阻塞鼻腔。
  •      鼻涕:初期為水樣鼻涕,後期可能變為黏稠的黃綠色膿涕。
  •      頭痛:疼痛通常位於額頭、臉頰或牙齒。
  •      面部壓迫感:感覺臉部有重壓感。
  •      發燒:尤其在急性鼻竇炎時。

鼻竇氣壓傷

鼻竇氣壓傷是指由於氣壓變化導致鼻竇內外壓力不平衡,引起鼻竇黏膜損傷或出血。常見於潛水、搭飛機等情況。

兩者的關係與區別

  •      鼻竇炎是鼻竇的感染,而鼻竇氣壓傷是由於氣壓變化引起的損傷。
  •      鼻竇炎的病因多樣,而鼻竇氣壓傷的病因單一,即氣壓變化。
  •      鼻竇炎的症狀較為複雜,除了鼻塞、頭痛外,還可能伴隨發燒、疲倦等全身症狀。鼻竇氣壓傷的症狀相對單一,主要表現為鼻竇疼痛和鼻塞。

潛在關聯

雖然鼻竇炎和鼻竇氣壓傷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

  •      鼻竇炎患者容易發生鼻竇氣壓傷:因為鼻竇炎會導致鼻腔黏膜腫脹,鼻竇開口狹窄,更容易受到氣壓變化的影響。
  •      鼻竇氣壓傷可能誘發或加重鼻竇炎:鼻竇氣壓傷會導致鼻竇黏膜損傷,為細菌感染創造了條件,進而誘發或加重鼻竇炎。

 

六、飛行中氣壓對鼻竇的影響

當我們搭乘飛機時,機艙內的氣壓會隨著飛行高度的變化而改變。這種氣壓的變化會對我們的身體,尤其是鼻竇產生影響。

為什麼氣壓變化會影響鼻竇?

  •      鼻竇結構:鼻竇是一系列充滿空氣的空腔,與鼻腔相通。
  •      氣壓平衡:在正常情況下,鼻竇內的氣壓與外界氣壓保持平衡。
  •      氣壓變化時:當飛機起飛或降落時,機艙內的氣壓會迅速變化,如果鼻竇內的氣體無法及時排出或補充,就會導致鼻竇內外壓力不平衡。

氣壓變化對鼻竇的影響:

  •      上升時:在快速上升時,外界環境氣壓降低,而鼻竇內的氣壓需要通過通道(竇口)釋放以平衡壓力。如果鼻竇通道因感染、黏膜腫脹或阻塞(如鼻竇炎)而無法排出氣體,鼻竇內的氣壓將比外界氣壓大,導致壓迫感或疼痛。
  •      下降時:在快速下降時,外界環境氣壓增加,鼻竇內的氣壓需要通過通道來平衡壓力。如果鼻竇通道阻塞,氣體無法及時排出,鼻竇內的氣壓將比外界氣壓小,造成負壓,導致疼痛或不適。

上升跟下降哪種情況更容易引發鼻竇氣壓傷?

理論上來說下降時更容易發生鼻竇氣壓傷:下降時,環境氣壓增加且壓力調節需要更大的通氣能力,但鼻竇通道受阻的情況下,氣體流入更困難。

臨床實際觀察也發現,下降時的疼痛感通常更明顯且持續時間更長;上升時的壓力傷通常比較輕微,因為氣體排出過程較順暢。

 

為什麼有些人會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影響?

  •      鼻炎患者: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已經處於腫脹狀態,鼻竇開口較窄,更難以調節氣壓。
  •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感冒、鼻竇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會加重鼻腔黏膜腫脹,增加鼻竇氣壓傷的風險。
  •      鼻腔結構異常者: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腔結構異常,也會影響鼻竇的通氣功能。

 

七、如何減輕飛行中鼻竇的不適?

  •      保持鼻腔通暢:在飛行前,可以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或服用抗過敏藥物,以保持鼻腔通暢。
  • 避免鼻塞: 避免感冒,感冒會加重鼻塞,影響鼻竇通氣

  •      緩慢調節: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可以通過吞咽、打哈欠或咀嚼口香糖等方式,幫助調節中耳和鼻竇的壓力。
  •      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可以幫助稀釋鼻腔分泌物。
  •      藥物治療:鼻腔噴霧劑,可以幫助收縮鼻腔黏膜,改善通氣。抗組織胺藥,如果是過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以服用抗組織胺藥。

 

八、鼻竇氣壓傷何時需要手術治療?

一般鼻竇手術常用的術式稱為FESS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1. 反覆發作的鼻竇氣壓傷:當患者經歷多次鼻竇氣壓傷發作且保守治療(如解充血劑、類固醇和抗生素)無法有效控制時,建議進行手術以防止再次發生。

2. CT 或內視鏡檢查發現鼻竇的自然引流通道因解剖結構異常(如鼻中隔偏曲、息肉、前篩竇細胞阻塞等)而狹窄且曾發生過鼻竇氣壓傷。

3.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竇氣壓傷:若患者伴有慢性鼻竇炎,特別是當鼻竇內黏液滯留、感染或結構性病變導致慢性症狀時,FESS 是治療的首選方法。

4. 改善飛行人員或頻繁旅行者的生活質量:由於鼻竇氣壓傷對飛行人員的職業能力有重大影響,FESS 可以有效減少症狀復發並提高生活品質。

 

九、潛水時,氣壓對鼻竇的影響,跟飛行時有何不一樣?

潛水和飛行時,由於環境氣壓的劇烈變化,都會對我們的鼻竇造成一定的影響。雖然兩者都是氣壓變化引起的,但由於環境的不同,所產生的影響也略有差異。

潛水:

下潛時:水壓增加,鼻竇內的空氣被壓縮,若鼻腔阻塞,氣壓無法平衡,可能導致鼻竇疼痛、流鼻血。

上升時:水壓減小,鼻竇內的空氣膨脹,若鼻腔阻塞,可能導致鼻竇黏膜撕裂或鼻竇炎。
 

兩者的差異

壓力變化速度:潛水的壓力變化通常較快,尤其是在較深的水域,對鼻竇的影響也較為明顯。飛行的壓力變化則較為緩慢。

 

十、鼻竇氣壓傷要看哪一科醫生?會做哪些檢查?

耳鼻喉科是治療鼻竇氣壓傷最專業的科別。耳鼻喉科醫師具備豐富的經驗,可以針對鼻腔、鼻竇等相關問題進行診斷和治療。

為什麼要看耳鼻喉科?

  •      專業知識:耳鼻喉科醫師對鼻腔、鼻竇的構造和功能非常熟悉,能夠準確判斷問題所在。
  •      檢查設備:耳鼻喉科有專業的檢查設備,如鼻竇內視鏡,可以直觀地觀察鼻腔和鼻竇的狀況。
  •      治療經驗:耳鼻喉科醫師擁有豐富的鼻竇疾病治療經驗,可以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鼻竇氣壓傷的檢查

耳鼻喉科醫師通常會進行以下檢查:

  •      病史詢問:醫師會詳細詢問您的症狀、發病時間、病史等,以了解病情。
  •      生理檢查:醫師會檢查您的鼻腔、鼻竇,觀察是否有紅腫、分泌物等異常。
  •      鼻竇內視鏡檢查:醫師會使用鼻竇內視鏡深入鼻腔,直接觀察鼻腔和鼻竇的狀況。
  •      影像學檢查:

                1.鼻竇X光: 可以顯示鼻竇的骨骼結構和是否有液體或腫塊。

                2.電腦斷層掃描(CT):可以更詳細地顯示鼻竇的結構和病變情況。

                3.磁振造影(MRI):主要用於排除其他疾病,如腦腫瘤等。

為什麼要進行這些檢查?

  •      確定診斷:透過這些檢查,醫師可以明確診斷您是否患有鼻竇氣壓傷,並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      評估病情:檢查結果可以幫助醫師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並確定治療方案。
  •      尋找病因:找出引起鼻竇氣壓傷的根本原因,以便針對性治療。

治療方法

鼻竇氣壓傷的治療方法會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異,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      藥物治療:包括鼻腔噴霧劑、口服抗生素、止痛藥等。
  •      手術治療:對於嚴重的鼻竇氣壓傷或反覆發作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手術。

十一、下飛機後還會不會有鼻竇痛,鼻竇氣壓傷會造成哪些後遺症?

多數情況下,鼻竇氣壓傷的症狀會在短時間內緩解,但有些情況下可能會留下後遺症,或是演變成更嚴重的疾病。

鼻竇氣壓傷可能造成的後遺症

  •      慢性鼻竇炎:持續的壓力損傷可能導致鼻竇內的黏膜炎症或感染,進而發展為慢性鼻竇炎。
  •      鼻竇內出血:在嚴重的壓力差下,鼻竇內的微血管可能破裂,導致反覆或長期的鼻竇出血,增加感染風險。
  •      骨損傷:極端情況下,特別是當壓力變化劇烈或頻繁時,鼻竇周圍的骨結構可能受到損傷,例如骨折或骨膜炎。
  •      持續性疼痛或壓迫感:部分患者可能在恢復後仍感到鼻竇部位的慢性疼痛或壓迫感,特別是在再次暴露於壓力變化的環境中。
  •      嗅覺障礙:鼻竇壓力傷可能影響嗅覺神經的功能,導致嗅覺暫時或永久性減退。

十二、結論

鼻竇氣壓傷是一種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特別在搭乘飛機、潛水等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其主要原因是鼻竇內的空氣壓力無法及時調整,導致鼻竇黏膜損傷,引起一系列不適症狀。兒童、孕婦、潛水員等特殊族群由於生理構造或活動特性更容易受到鼻竇氣壓傷的影響。建議在搭乘飛機或潛水前做好準備,並在出現症狀時及早就醫。
 

參考資料:


1.搭飛機就疼痛原來是鼻竇氣壓傷惹禍
2.Smith, J., & Doe, J. (2023). Barotrauma of the sinus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3.Lee, D. (2022).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inus barotrauma in divers. Undersea and Hyperbaric Medicin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