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前言

二、什麼是肌少症?肌少症的定義與分類

三、肌少症的五大徵兆:如何知道自己是肌少症

四、造成肌少症的原因

五、肌少症的飲食對策,如何吃才能營養又均衡

六、肌少症怎麼訓練:肌少症的運動處方

七、肌少症看什麼科?醫生會進行哪些測試?

八、肌少症會好嗎?可以恢復嗎?

九、結論

參考資料

肌少症症狀及預防

一、前言

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的盛行逐年攀升。肌少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增加醫療負擔。然而許多人對肌少症仍知之甚少。到底什麼是肌少症、他會有哪些徵兆、肌少症又該如何吃如何訓練?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肌少症」。

 

二、什麼是肌少症?肌少症的定義與分類

肌少症,又稱肌肉減少症,是指骨骼肌在質量、品質和強度上隨著年齡或不活動產生退化性損失。簡單來說,就是肌肉越來越少、越來越無力,這個名詞聽起來有點陌生,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部位機能逐漸退化,肌肉量減少是常見的現象。然而,當肌肉流失速度過快,且伴隨力量下降時,就可能罹患肌少症。肌少症可以分為原發性肌少症及繼發性肌少症

  •    原發性肌少症

           與年齡相關:最常見,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合成能力下降,分解加速,導致肌肉量和力量自然衰退。

  •    繼發性肌少症

1.慢性疾病:如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維生素缺乏。

3.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

4.藥物副作用:部分藥物可能導致肌肉流失,如:皮質類固醇、質子泵抑製劑 (PPI)

抗抑鬱藥等。

肌少症也會根據嚴重程度分類

  •      前肌少症:僅有肌肉量減少,但肌力或身體功能尚未明顯下降。
  •      肌少症:除了肌肉量減少,還伴隨肌力下降或身體功能表現變差。
  •      嚴重肌少症:肌肉量、肌力、身體功能表現均明顯下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同時,可以利用下面一些簡單的方式自我檢測

1.測量小腿圍: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可能表示肌肉量不足。

2.起立蹲下:從椅子上站起來再坐下,重複5次,若完成時間超過12秒,表示下肢肌肉力量不足。

3.走路速度速度測試:測量再平地行走6公尺所需的時間,若行走速度過慢,可能表示下肢肌肉力量不足。

 

三、肌少症的五大徵兆:如何知道自己是肌少症

        肌少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增加跌倒、骨折、住院的風險,進而導致失能,甚至增加死亡率。

可以藉由下方的五項,來簡單評估自己是否可能患有肌少症  (Stute& Frontera,2015)

  •      走路速度變慢:平地行走速度減慢,可能需要攙扶牆壁或家具。
  •      握力下降:握力測量結果低於標準值,拿取物品困難
  •      爬樓梯困難:爬樓梯容易氣喘吁吁,需要中途休息。
  •      從椅子站起困難:需要藉助扶手或外力才能站起來。
  •      容易疲勞:日常生活中進行活動時容易感覺到疲倦。

除了上述五大徵兆外,肌少症可能還會伴隨以下症狀

  •      體重減輕:沒有刻意節食,體重卻持續下降。
  •      食欲不振:對於食物的興趣降低。
  •      骨質疏鬆:肌肉和骨骼是相輔相成的,肌肉流失也可能導致骨質疏鬆。
  •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感染。

 

四、造成肌少症的原因

肌少症的成因複雜多樣。除了年齡增長這個顯而易見的因素外,還有許多內外在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肌肉量的減少和力量的衰退。

內在因素

  •      荷爾蒙變化

1.生長激素:生長激素能促進肌肉生長,但隨著年齡生長,其分泌量會減少。

2.性激素:男性睪固酮、女性雌激素的減少會影響肌肉的合成和分解。

3.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激素,可以促進細胞生長和增值,特別是肌肉細胞,是維持肌肉質量和功能的重要因子。

以下幾點也與IGF-1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      神經接合處改變:IGF-1能促進神經肌肉接合處的維持,當IGF-1水平降低時,神經效率下降,導致肌肉收縮力減弱。
  •      炎症反應:IGF-1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少蛋白質分解,當慢性炎症持續存在時,IGF-1的抗炎作用減弱,加速肌肉流失。
  •      細胞凋亡:IGF-1可以減少肌肉細胞的凋亡,促進肌肉細胞的生長,當IGF-1降低時,肌肉細胞的死亡速度加快,而新的肌肉細胞生長速度減慢。
  •      遺傳因素:部分人可能具有IGF-1基因的多型性,影響IGF-1的產生和作用,增加了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      慢性疾病

1.心血管疾病:心臟功能不佳,導致肌肉組織供氧不足。

2.糖尿病:糖尿病會損害血管,影響肌肉營養的供應。

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困難導致身體耗氧量增加,肌肉會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

4.癌症:癌症細胞消耗大量營養,導致肌肉蛋白分解加速。

外在因素

  •      生活型態

1.缺乏運動:長期缺乏運動或運動量不足,肌肉得不到充分刺激,容易萎縮。

2.營養不良:蛋白質、維生素D、礦物質攝取不足,影響肌肉合成。

3.長期臥床:因疾病或手術等原因長期臥床,肌肉會因缺乏使用而快速萎縮。

不同年齡層的肌少症

 

五、肌少症的飲食對策,如何吃才能營養又均衡

        肌少症患者的飲食對肌肉修復與生長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均衡的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可以有效改善肌肉流失的情況。

肌少症患者補充高蛋白絕對有幫助,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物性蛋白質:雞肉、魚肉、牛肉、乳製品、蛋。

2.植物性蛋白質:豆腐、豆類、豆漿、堅果等。

3.其他高蛋白飲食:蛋白粉、豆類 (如豆腐、豆漿等)

該如何補充高蛋白飲食?

1.多樣化飲食:將蛋白質分散在三餐中,確保身體持續獲得所需胺基酸。

2.蛋白質飲品:若在飲食攝取不足,可考慮補充蛋白質飲品,但要注意選擇無添加糖、無乳糖的產品。

3.適量補充:過量攝取蛋白質可能增加腎臟負擔。

  •      碳水化合物

1.複雜性碳水化合物:全穀類、糙米、地瓜、全麥麵包,可以提供持久的能量。

2.避免過多精製糖:如冰糖、白砂糖、黑糖、紅糖,過多精製糖會導致血糖波動,不利於肌肉生長。

  •      脂肪

1.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魚油、堅果等,有助於維持賀爾蒙平衡。

2.限制飽和脂肪酸:過多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維生素與礦物質

1.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有助於肌肉和骨骼健康。

2.維生素B群:參與能量代謝,促進肌肉修復。

3.礦物質:鈣、鎂、鉀等,有助於維持肌肉功能。

飲食方式建議:

  •      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攝取過多食物,增加身體負擔。
  •      多樣化飲食:攝取各種顏色的蔬果,補充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      烹調方式:多採用蒸、煮、烤等健康烹調方式

 

六、肌少症怎麼訓練:肌少症的運動處方

肌少症患者透過適當的運動訓練,可以有效改善肌肉量和力量,以下提供一些運動處方

肌少症運動處方的基本原則

  •      循序漸進:由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
  •      規律性:每週至少進行2-3次阻力訓練。
  •      多樣性:多變化的運動可以避免肌肉適應,持續刺激肌肉生長。
  •      專業指導:初學者建議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運動。

肌少症運動種類 (Walters & Churchward,2017)

  •      阻力訓練

1.器械訓練:使用啞鈴、槓鈴、阻力帶等器械進行訓練,如握推、硬舉、深蹲。

2.自體重量訓練:利用身體重量進行訓練,如伏地挺身、引體向上、弓箭步等。

3.功能性訓練:模擬日常生活動作,如提重物、上下樓梯等。

  •      有氧運動

1.快走、慢跑: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身體耐力。

2.游泳、騎自行車:增加關節活動度,預防運動傷害。

  •      平衡訓練

1.太極、瑜珈:改善平衡感,降低跌倒風險。

2.單腳站立:訓練核心肌群和平衡能力。

而為什麼運動對肌少症患者來說很重要?

  •      刺激肌肉生長:阻力訓練可以刺激肌肉纖維增生,增加肌肉量。
  •      改善肌肉功能:運動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和協調性。
  •      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營養物質的運輸,促進肌肉修復。
  •      增強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

 

七、肌少症看什麼科?會進行哪些測試?

肌少症通常會出現在老年疾病中,若懷疑自己或家人罹患肌少症,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

肌少症應該看什麼科呢?

  •      家醫科:家醫科醫師對於常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經驗豐富,可以進行初步的評估。
  •      復健科:復健科醫師專精於功能評估和復健治療,可以針對肌少症進行更深入的評估和治療。
  •      老年醫學科:老年醫學科醫師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對於肌少症診斷和治療有更深入的了解。
  •      新陳代謝科:若肌少症與其他代謝性疾病相關,可以考慮諮詢新陳代謝科醫師。

肌少症會進行哪些測試

  •      身體檢查

1.肌肉量評估:醫師會觸摸你的肌肉,評估肌肉的大小和硬度。

2.力量測試:測量你的握力、腿部力量等。

3.平衡測試:評估你的平衡感。

4.行走速度測試:測量你在平地行走的速度。

  •      儀器檢查

1.生物組抗分析(BIA):透過微弱電流測量身體的組成,包括肌肉量、脂肪量、水分等。

2.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DEXA):精準測量骨密度和身體組成,包括肌肉量。

3.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振造影(MRI):可更精確的評估肌肉量和脂肪分布,但費用較高,通常用於研究或特殊情況。

  •      血液檢查

1.基本代謝檢查:評估腎功能、肝功能、血糖等。

2.賀爾蒙檢測:檢測睪固銅、雌激素、生長激素等水平。

3.炎症指數:評估身體是否有慢性發炎反應。

4.營養素檢測:檢測維生素D、蛋白質等營養素的水平。

 

八、肌少症會好嗎?可以恢復嗎?

肌少症無法完全根治,但是是可以改善的,雖然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自然會減少,但透過適當的飲食、運動和醫療介入,是可以有效減緩甚至逆轉肌少症的進程。

肌少症為什麼可以改善?

  •      肌肉具有可塑性:肌肉組織會隨著使用而增長,不使用則會萎縮。透過規律的運動,可以刺激肌肉生長,增加肌肉量。
  •      營養補充:提供身體足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有助於肌肉修復和生長。
  •      醫療介入:在某些情況下,醫師會開立藥物或其他治療,幫助改善肌肉功能。


影響恢復的因素

  •      年齡:年輕人恢復的速度通常較快。
  •      疾病狀況:伴隨的慢性疾病會影響恢復的速度。
  •      治療的積極性:患者的配合度會影響治療效果。
  •      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充足睡眠、不抽菸、不喝酒,有助於恢復。

肌少症會帶來哪些後遺症?

一般來說,40左右被認為是肌肉量開始明顯減少的轉折點,肌少症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健康問題:

  •      功能障礙

1.行動不便:肌力下降導致行走困難、容易跌倒,影響日常生活。

2.活動力降低:日常生活起居、家務勞動等活動變得困難,生活品質下降。

3.骨骼脆弱:肌少症常伴隨骨質疏鬆,增加骨折風險。

  •      代謝異常

1.基礎代謝率降低:肌少症患者肌肉量減少,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容易肥胖。

2.胰島素阻抗: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3.脂質異常:血脂異常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

  •      心肺功能下降

1.心臟功能減弱:肌少症可能導致心臟功能減弱,增加心衰竭風險。

2.肺活量降低:影響呼吸功能,容易氣喘。

  •      其他

1.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2.心理問題:憂鬱症、焦慮症等。

雖然肌少症無法完全逆轉,但透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還是可以有效改善肌肉量和功能。不過改善肌少症需要長期堅持,通常需要數週或數月才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九、結論

肌少症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健康隱形殺手,不僅是老年人的問題,更是現代年輕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是預防及延緩惡化的關鍵。除了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外,建議定期進行肌肉量和力量的檢測,尤其對中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患者。此外,補充足夠蛋白質、維生素D,以及尋求專業運動指導,都能有效提升肌肉健康,遠離肌少症的威脅,以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Walters, K., Phillips, S. M., & Churchward-Venne, T. A. (2017). Protein synthesis rates following resistance exercise in older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optimizing adaptive respons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23(1), 80-89.

2.Stute, R., & Frontera, W. R. (2015). Sarcopenia: Diagnosis, etiology, and treatment.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 27(6), 427-4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