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什麼是氣喘?氣喘會遺傳嗎?

二、氣喘有什麼初期症狀?如何判斷自己有氣喘?

三、有氣喘的人多嗎?

四、氣喘的分級

五、氣喘的治療藥物有哪些?聽說有類固醇會不會傷身體?

六、氣喘照護醫師如何擬定氣喘的治療計畫?

七、懷孕時會容易發生氣喘嗎?

八、懷孕時發生氣喘,治療上要注意什麼?

九、小兒跟大人的呼吸道有什麼差異性?

十、小兒跟大人的氣喘在治療上有何不同?

十一、氣喘能治好嗎?會跟著身體一輩子嗎?

十二、氣喘能運動嗎?

十三、氣喘發作時如何自救?

十四、生活作息上如何預防或是避免氣喘?

十五、肺部通氣的機轉

十六、肺循環與氣體交換是如何運作的

十七、肺部的氣體是如何運輸

十八、身體中調控呼吸的系統有哪些?

 

一、什麼是氣喘?氣喘會遺傳嗎?

氣喘的英文叫做asthma,根據 GINA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的定義,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性疾病,其特徵是

  1. 變化多樣的呼吸道症狀:症狀可能隨時間加重或緩解,並在夜間或清晨尤為嚴重。
  2. 氣流可逆性受限:通常在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後,呼吸道阻塞會得到改善。
  3. 慢性發炎:氣喘患者的呼吸道存在持續性發炎,這是導致呼吸道過敏反應和可變性氣流阻塞的主要原因。

如果父母一方患有氣喘,孩子患氣喘的機率大約20%-30%;如果雙親都患有氣喘,孩子的患病風險比一般人群增加更多,可高達 50%-70%,家族史中過敏性疾病(如濕疹、過敏性鼻炎)也會增加氣喘的遺傳可能性,跟氣喘有關的基因有:IL-4  IL-13 基因、ADAM33 基因以及ORMDL3 基因等等。
 

二、氣喘有什麼初期症狀?如何判斷自己有氣喘?

1. 氣喘的初期症狀有以下:

A.喘鳴:胸部出現高頻音調的聲音,尤其在呼氣時更明顯。

B.呼吸困難:患者會感到喘不過氣,特別是運動後或夜間。

C.胸悶:感到胸部壓迫或不適。

D.咳嗽:通常在夜間或清晨加重,有時為唯一症狀​​

上述症狀可能隨時間、環境或活動而改變,且夜間和清晨症狀惡化是氣喘的典型特徵。

2.如何診斷自己有氣喘?

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也可以做下列測試:

A.可逆性測試: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後,測量肺活量指標 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量)是否增加 12% 以上及至少 200 mL

B.變異性測試:記錄每日峰值呼氣流速的變化,若變異性超過 10%-20%,提示氣喘的可能性​​

C.可使用運動或冷空氣挑戰測試,看是否誘發呼吸道反應。

D. 如果患者在症狀期間使用吸入型類固醇,症狀改善也支持氣喘診斷。

三、有氣喘的人多嗎?

1.全球氣喘人口數量: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目前全球約有 3 億人患有氣喘,預計到 2025 年將增加到 4 億人

2.兒童氣喘的流行病學

A.根據 ISAAC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研究,全球兒童氣喘的盛行率有明顯的地區差異:

低盛行率地區(2%-4%):亞洲、北非、東歐和地中海東部。

高盛行率地區(29%-32%):東南亞、北美和拉丁美洲

B.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在中年齡段(5-14 歲)是導致殘障調整壽命(因早逝損失的生命年數+因健康損失的失能年數)的十大原因之一​​

3.氣喘的死亡率:全球每年約有 25 萬人死於氣喘,這些死亡大多可預防
 

四、氣喘的分級

氣喘的分級通常基於症狀的頻率、嚴重程度、夜間症狀的出現頻率、肺功能檢測(如 FEV1 的值)以及對治療的反應來進行分類。以下是根據2022  GINA(全球氣喘倡議)指南的最新分級方式,簡化如下:


1. 基於症狀控制的分級

氣喘分為 控制良好部分控制 和 未控制,具體依據如下


控制分級

  • 良好控制:上述項目中無任何問題。
  • 部分控制:上述項目中有 1-2 個問題。
  • 未控制:上述項目中有 3-4 個問題。

2. 基於疾病嚴重程度的分級

根據對治療的反應和病情的嚴重程度,氣喘可以分為以下幾級:

  1. 間歇性氣喘(Intermittent Asthma

症狀少於每週 2 天。

夜間症狀少於每月 2 次。

FEV1  80% 預測值。

  1. 輕度持續性氣喘(Mild Persistent Asthma

症狀每週超過 2 天,但不超過每天一次。

夜間症狀每月 3-4 次。

FEV1  80% 預測值。

  1. 中度持續性氣喘(Moderate Persistent Asthma

每天都會出現症狀。

夜間症狀每週超過 1 次。

FEV1 介於 60%-80%

  1. 重度持續性氣喘(Severe Persistent Asthma

症狀幾乎每天出現。

夜間症狀頻繁。

FEV1 < 60%


3. 特殊的氣喘類型分級

  1. 急性發作性氣喘(Exacerbation Asthma

是氣喘的一種急性惡化,可能由感染、過敏原或環境因素觸發。

表現為短期內症狀明顯加重,通常需要緊急治療。

  1. 難治性氣喘(Difficult-to-Treat Asthma

雖然使用高劑量吸入類固醇和其他藥物,但症狀仍難以控制。

需要專科醫生的進一步評估。
 

五、氣喘的治療藥物有哪些?聽說有類固醇會不會傷身體?

根據 GINA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2022 的建議,氣喘的治療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這些治療策略旨在控制症狀、預防發作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1. 控制性治療

控制性治療是用於長期控制氣喘病情的核心治療方式,其目的是減少呼吸道發炎,防止症狀復發。主要藥物包括:

A.吸入型皮質類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

是治療氣喘的基石藥物,用於減少呼吸道發炎和症狀。

常見藥物:BudesonideFluticasone

B.長效 β2 受體活化劑(Long-Acting Beta-Agonists, LABA

 ICS 合用,增強控制效果。

常見藥物:SalmeterolFormoterol

C.白三烯受體拮抗劑(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 LTRA

口服藥物,對輕度氣喘或過敏性氣喘有效。

常見藥物:Montelukast

D. 長效抗膽鹼藥(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 LAMA

用於中重度氣喘,減少呼吸道收縮。

常見藥物:Tiotropium


2. 緩解性治療

緩解性治療用於快速緩解急性氣喘症狀,幫助患者恢復正常呼吸。主要藥物包括:

A.短效 β2 受體活化劑(Short-Acting Beta-Agonists, SABA

用於快速舒張支氣管,緩解症狀。

常見藥物:Salbutamol

B.吸入型皮質類固醇-長效 β2 受體活化劑聯合吸入(ICS-Formoterol Combination

作為控制性和緩解性治療的首選,能同時減少發炎和舒張支氣管。


3. 生物製劑

針對中重度氣喘患者,特別是傳統治療效果不佳者,生物製劑是一種專門的靶向治療方法:

A. IgE 抗體

用於過敏性氣喘。

常見藥物:Omalizumab

B. IL-5 和抗 IL-5 抗體

用於嗜酸性氣喘,減少嗜酸性白血球的活性。

常見藥物:Mepolizumab

C. IL-4  IL-13 抗體

用於重度氣喘。

常見藥物:Dupilumab


4. 急性發作的治療方式

急性發作需要快速處理以防止病情惡化:

A.氧氣:矯正低血氧症,維持血氧飽和度。

B.系統性皮質類固醇:如口服或靜脈注射類固醇,用於控制嚴重發炎。

C.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如 SABA:用於緊急緩解呼吸道阻塞。


5. 病患教育與自我管理

A.制定個人化的氣喘照護計畫:幫助患者監控症狀、正確使用吸入器、識別發作的早期徵兆。

B.患者教育:教導患者正確的吸入技術,並遵從治療計畫。

治療氣喘的類固醇會不會傷身體?

文獻指出,吸入型的類固醇在孕婦和小兒中使用相對安全,未顯示明顯的胎兒畸形或不良影響,但是高劑量長期使用可能對小兒產生輕微生長遲緩的風險,以及有些人可能引起局部副作用,例如咽喉刺激和口腔念珠菌感染。

至於用於嚴重氣喘發作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在孕婦可能與一些胎兒不良結局相關,包括低出生體重和早產風險增加;在小兒中,長期使用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可能導致免疫抑制、骨質疏鬆、肥胖和糖尿病風險。

 

六、氣喘照護醫師如何擬定氣喘的治療計畫?

根據 GINA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2022 指南,氣喘治療中強調了「升階治療」和「降階治療」的概念,目的是根據患者的病情控制情況,靈活調整治療方案,實現最佳的氣喘管理。


1. 升階治療(Step-up Treatment

升階治療指的是當患者的氣喘症狀未得到良好控制時,逐步增加治療強度。目標是改善症狀控制並減少發作。升階治療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A. 短期升階(Short-term Step-up

適用情境:短期內暴露於誘發氣喘的因子(如感染、過敏原或環境刺激)或是急性症狀加重但不是危及生命的情況。

短期增加吸入型皮質類固醇的劑量。

增加緩解性治療(如使用更多次數的 ICS-formoterol聯合吸入)。

B. 長期升階(Sustained Step-up

適用情境:當患者的氣喘症狀持續 2-3 個月未能得到良好控制,或是頻繁急性發作或病情明顯惡化。

增加 ICS 劑量,或加入長效 β2 受體活化劑(LABA)。

若合併過敏性或嗜酸性氣喘,可考慮加入生物製劑(如抗 IgE 或抗 IL-5 抗體)。

注意:升階治療前需要排除其他因素,例如:

  • 不正確的吸入器使用方法。
  • 患者對治療計畫的依從性不足。
  • 存在未診斷的共病(如鼻竇炎、胃食道逆流)。

2. 降階治療(Step-down Treatment

降階治療指的是當患者的氣喘症狀穩定且控制良好 3 個月或更長時間後,可以逐步減少治療強度,以減少藥物副作用和治療成本。

   A.降階的原則

   適用情境:患者的氣喘症狀控制良好(無夜間症狀、急性發作減少,且日常活動無限制)。

優先降低 ICS 劑量,確保仍然使用足夠的劑量以維持病情控制。

對於已使用聯合療法的患者,可考慮減少 LABA 或改用低劑量 ICS 單藥治療。

減少緩解性治療的頻率,根據症狀需要使用即可。

   B.降階的目標

·在減少藥物使用的同時,確保氣喘症狀不復發。

·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如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糖尿病等)。


3. 升階與降階治療的動態調整

氣喘的治療是動態的,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控制程度、肺功能和急性發作的頻率來調整治療方案:

若症狀控制不足 → 升階治療。

若症狀穩定 → 考慮降階治療。

A. 升階治療步驟

Step 1:按需使用低劑量 ICS-formoterol

Step 2:定期使用低劑量 ICS

Step 3:聯合治療:低劑量 ICS + 長效 β2 受體活化劑(LABA)。

Step 4:增加治療強度:中高劑量 ICS + LABA

Step 5:進階治療:加入生物製劑(如抗 IgE、抗 IL-5)或長效抗膽鹼劑(LAMA)。

B.降階治療步驟

Step 5:症狀穩定後,考慮減少生物製劑或 LAMA

Step 4:降低治療強度至中劑量 ICS + LABA

Step 3:減少為低劑量 ICS + LABA

Step 2:改用低劑量 ICS 單一治療。

Step 1:僅按需使用低劑量 ICS-formoterol

 

七、懷孕時會容易發生氣喘嗎?

懷孕本身並不一定會增加原先沒有氣喘的人變成氣喘的發生率,但對於已有氣喘的患者,懷孕可能導致氣喘病程的變化,約有 40% 的孕婦氣喘症狀惡化,33% 的病程保持穩定,25% 的症狀改善

懷孕期間雌激素變化可能會導致氣喘,原因如下:

1.雌激素對呼吸道的影響

A.雌激素可影響免疫系統,促進 Th2 型免疫反應,增加呼吸道的過敏性。

B.在氣喘患者中,Th2 細胞過度活躍,導致更多的發炎因子(如白三烯和細胞因子)釋放,進一步加重呼吸道發炎。

C.雌激素可能增加呼吸道平滑肌對收縮因子的敏感性,導致呼吸道痙攣更容易發生。

2.雌激素對呼吸道分泌物的影響

A.雌激素可能刺激呼吸道上皮細胞,增加黏液的分泌量。

B.過多的黏液可能阻塞呼吸道,加重氣喘的症狀,特別是在已有呼吸道狹窄的患者中。

3.血管通透性與呼吸道水腫

A. 雌激素提高了呼吸道血管的通透性,可能導致呼吸道水腫。

B.呼吸道水腫會進一步減少呼吸道直徑,增加氣流阻力,誘發或加重氣喘症狀。

 

八、懷孕時發生氣喘,治療上要注意什麼?

目標:維持良好的氣喘控制,確保母體和胎兒的充足氧氣供應,未控制的氣喘比使用藥物帶來的風險更大,因此不要中斷氣喘治療。同時,在懷孕期間定期進行肺功能測試,評估氣喘控制情況,以及定期檢查胎兒的生長和健康狀況,確保胎兒未受母體低氧影響,也可以考慮接種流感疫苗和其他適合孕婦的疫苗。

懷孕藥物治療:

1.吸入型皮質類固醇

A.首選用藥,例如Budesonide,已證明對孕婦和胎兒是安全的。

B.吸入型皮質類固醇是預防氣喘發作的基本治療,可繼續使用。

2.短效 β2 受體活化劑(SABA:用於急性緩解症狀,例如Salbutamol,在懷孕期間安全有效。

3.長效 β2 受體活化劑(LABA:若需要長期控制,可考慮與 ICS 結合使用,但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4.避免或謹慎使用的藥物:口服皮質類固醇應限制在氣喘急性發作時使用,以減少對胎兒可能的風險。

 

九、小兒跟大人的呼吸道有什麼差異性?

1. 呼吸道的大小與形狀

A.呼吸道直徑較小

小兒的呼吸道直徑比成人小得多,即使輕微的發炎或分泌物堆積,也會導致明顯的阻塞。

根據 Poiseuille's Law,呼吸道直徑減少一半,氣流阻力會增加 16 倍,這對小兒影響尤其顯著。

B.呼吸道形狀

小兒的氣管更柔軟且呈漏斗形,而成人的氣管則更寬且呈圓柱形。

這種形狀差異會影響氣流動態,尤其是在喘息或吸氣困難時。


2. 呼吸結構的發育

A.呼吸道結構未成熟

小兒的氣管和支氣管軟骨較柔軟,缺乏成人的結構支撐能力,更容易因外壓或內部收縮而塌陷。

小兒的呼吸道平滑肌未完全發育,對支氣管擴張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同於成人。

B.鼻呼吸為主

嬰兒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主要依賴鼻子呼吸,因此鼻塞對其呼吸的影響更為嚴重。


3. 呼吸肌與胸腔結構

A. 橫膈膜主導呼吸

小兒的胸腔結構相對柔軟,肋骨更水平化,導致其主要依靠橫膈膜進行呼吸。

如果橫膈膜功能受限(如疲勞或壓迫),小兒會迅速出現呼吸窘迫。

B.呼吸肌耐力較低

小兒的呼吸肌耐力不如成人,長期用力呼吸會導致肌肉迅速疲勞。


4. 肺部與氣體交換

A.肺泡發育不完全

出生時,小兒的肺泡數量僅為成人的 1/10,隨著年齡增長才逐漸增加。

肺泡表面積較小,氣體交換效率低。

B.功能性殘氣量較低

小兒的功能性殘氣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較成人低,意味著氧氣儲備較少,更容易因呼吸暫停而導致缺氧。


5. 生理特性與易感性

A.呼吸道過敏性高:小兒的呼吸道對環境刺激(如過敏原或冷空氣)的敏感性較高,容易發生呼吸道痙攣或發炎。

B.免疫系統未成熟:小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容易受到病毒或細菌的感染,導致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或肺炎。

C.氧氣需求高:小兒的基礎代謝率高於成人,對氧氣的需求也更大,這使得即使短暫的低氧血症也會對其造成顯著影響。


6. 呼吸頻率與模式

A.呼吸頻率較快:嬰兒的正常呼吸頻率為每分鐘 30-60 次,明顯高於成人的 12-20 次,這是因為小兒的氧氣需求量相對較高。

B.不穩定的呼吸模式:嬰兒和小兒在睡眠中容易出現間歇性呼吸或呼吸暫停,這與他們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有關。


7. 疾病的影響

A.呼吸道感染的影響更顯著:由於呼吸道狹窄和免疫系統的局限性,小兒感染病毒或細菌時,症狀常比成人更嚴重。

B.支氣管阻塞的風險更高:小兒更容易因呼吸道發炎或分泌物堆積導致支氣管阻塞,引發喘息或呼吸困難。


十、小兒跟大人的氣喘在治療上有何不同?

1. 治療目標

A.小兒氣喘

主要著重在減少症狀的影響,避免對生長發育的干擾。

減少急性發作對日常活動(如學校出勤、體育活動)的限制。

B.成人氣喘

主要目標是控制症狀、減少急性發作及預防長期併發症。


2. 治療策略

A.吸入型皮質類固醇(ICS

小兒使用的劑量一般比成人低,特別是在 5 歲以下兒童,因長期使用高劑量可能對骨骼發育產生影響

ICS 是小兒氣喘的基礎治療,但在輕微症狀的兒童中,常以短期療效評估為主,逐步調整用藥。

B.緩解性治療

小兒和成人均推薦使用 ICS-Formoterol作為緩解藥,減少對短效 β2 受體活化劑(SABA)的依賴

但小兒氣喘中更強調避免過度依賴 SABA,因為容易掩蓋症狀並延遲治療


3. 診斷與監測

A.小兒氣喘

 5 歲以下兒童,氣喘診斷困難,往往依賴於症狀模式、治療反應以及排除其他診斷

家庭監測如記錄症狀和用藥反應尤為重要。

B.成人氣喘

更依賴肺功能測試(如 FEV1/FVC 比值)和呼吸道反應性評估。


4. 何時使用生物製劑

A.小兒

對於重度氣喘且傳統治療無效的兒童,可能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如抗 IgE 抗體)。

但在兒童中,使用生物製劑需更嚴格評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B.成人

生物製劑(如抗 IL-5 或 IL-4/IL-13 抗體)應用更為廣泛,適用於多種嚴重氣喘類型。

 

十一、氣喘能治好嗎?會跟著身體一輩子嗎?

  1. 無法根治:通常會跟著身體一輩子

A.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性疾病,並非單純的感染或短期病症​​

B.雖然症狀可以通過治療得到控制,但呼吸道的慢性敏感性通常持續存在,特別是當患者暴露於誘發因素時

  1. 兒童氣喘的可能改善:許多兒童氣喘患者可能隨著年齡增長,呼吸道逐漸成熟,症狀減輕甚至消失。研究顯示約30%-50% 的兒童在青春期後症狀緩解
  2. 成人氣喘的病程

A. 成人氣喘症狀持續的可能性更高。

B.若未妥善控制,可能導致呼吸道重塑,變成不可逆的情況​​

 

十二、氣喘可以運動嗎?

1.運動對氣喘的益處:改善肺功能、減少發炎以及改善心理健康。

A. 游泳:乾冷空氣可能誘發氣喘,而濕潤的空氣則更易於呼吸道耐受,所以游泳是最適合氣喘患者的運動之一。

B.步行或慢跑:強度適中且易於控制。

C.瑜伽和太極:有助於改善呼吸控制和放鬆身心。

2.運動前的準備與預防

A.預防性藥物使用:運動前 15-30 分鐘使用短效 β2 受體活化劑,可以有效預防運動誘發的氣喘。

B.適當的熱身與冷身:熱身和冷身活動可減少運動過程中的呼吸道反應。

C.環境條件控制:避免在冷空氣、高花粉濃度或空氣污染的環境中運動。

約有 70%-90% 的氣喘患者可能在運動時出現氣喘症狀,但通過正確的處置,大多數患者都可以安全運動。

 

 

十三、氣喘發作時如何自救?

1.吸入短效 β2 受體活化劑(SABA:首選藥物如Salbutamol,使用建議劑量(通常是 2-4 噴),每 20 分鐘重複一次,最多三次,如果症狀未完全緩解,可繼續每隔 4 小時使用。

2.避免平躺,這可能加重呼吸困難,保持上半身直立,幫助呼吸道打開。

3.測量當前的呼吸流量,記錄值是否低於個人的最佳水平的 50%。若低於此值,可能表示嚴重的呼吸道阻塞

4.保持冷靜,避免加重氣喘。

5.何時立即就醫:若吸入速效藥物無法改善症狀;或是呼吸困難顯著加重,無法完整說話或完成基本活動。

 

十四、生活作息上如何預防或是避免氣喘?

兒童氣喘的非藥物預防策略

  1. 減少環境暴露

A.室內空氣質量:改善居家通風,減少接觸塵蟎、寵物皮屑、霉菌等過敏原

B.避免被動吸菸:環境中的二手菸是兒童氣喘發作的重要誘因。

C.控制室內污染:如燃燒木柴或其他生物燃料造成的空氣污染

  1. 預防感染

A.預防病毒感染,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因這是誘發兒童氣喘的主要原因之一。

B.接種疫苗(如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風險。

  1. 教育和行動計畫

A.為家庭提供氣喘管理的教育,幫助家長識別早期症狀並採取應對措施。

B.制定個人化的氣喘治療計畫,幫助家長在症狀惡化時及時干預。

  1. 健康的生活方式

A.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肥胖。

B.鼓勵適度運動,但需在運動前做好預防性措施(如使用吸入藥物)。
 

成人氣喘的非藥物預防策略

  1. 避免觸發因子

A.職業暴露:避免接觸工作環境中的刺激性化學物質(如清潔劑、塵埃、揮發性氣體)。

B.室外污染:減少高污染天氣外出,特別是在城市或工業地區

  1. 戒菸:主動戒菸可減少呼吸道發炎的風險。
  2. 控制過敏原:減少家中過敏原,如塵蟎和霉菌,並避免接觸已知的食物或環境過敏原
  3. 舒緩心理壓力:成人的氣喘可能與心理壓力相關,建議進行壓力調節如瑜伽、冥想或心理諮詢。
  4. 健康的體重和運動:像兒童一樣,成人維持適當的體重並進行適度運動,有助於改善氣喘。

十五、肺部通氣的機轉

肺部通氣是指空氣在外界環境與肺泡之間的流動過程,其目的是確保氧氣進入肺部,並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這一過程由胸腔壓力的週期性變化驅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階段,以下分別介紹其機制與相關生理因素。


1. 吸氣機制

吸氣是一個主動過程,由呼吸肌的收縮驅動:

A.橫膈膜:主要的呼吸肌,吸氣時收縮並向下移動,使胸腔上下徑增加。

B.外肋間肌:收縮時使肋骨向上和向外移動,擴大胸腔的前後徑和橫向徑。

這些肌肉的活動使胸腔容積增大,導致胸腔內壓力(胸膜腔內壓)下降到低於大氣壓的水平(約 -5 cmH₂O)。此壓力差驅使空氣進入肺部。

吸氣的額外肌肉作用在深吸氣或劇烈運動時更加明顯,如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和前鋸肌(Serratus Anterior),進一步擴大胸腔容積。


2. 呼氣機制

呼氣通常是一個被動過程,由呼吸肌放鬆與彈性回縮驅動:

A.膈肌放鬆:恢復到拱形結構,減少胸腔上下徑。

B.肋骨下降:外肋間肌放鬆,胸腔前後徑和橫向徑縮小。

這種彈性回縮使胸腔容積減小,導致胸膜腔內壓上升到接近大氣壓(約 0 cmH₂O),空氣因壓力梯度而流出肺部。

在用力呼氣(如咳嗽或劇烈運動)時,輔助呼氣肌參與,包括:

A.腹肌:壓縮腹腔內臟,推動膈肌向上。

B.內肋間肌:使肋骨進一步內收,縮小胸腔。


3. 胸膜腔壓力的作用

肋膜腔內壓(Intrapleural Pressure)是肺部通氣的重要驅動力量:

A.正常情況下,肋膜腔內壓為負壓(約 -5  -8 cmH₂O),有助於肺的膨脹。

B.吸氣時負壓增強,促進肺泡擴張。

C.呼氣時負壓減少,肺泡回縮。

肋膜腔壓力的變化由肺的順應性(Compliance)與彈性回縮力(Elastic Recoil)調節。這些力共同決定了肺泡在不同階段的膨脹與回縮。


4. 肺泡壓與氣流

肺泡壓(Alveolar Pressure)指肺泡內的壓力,吸氣和呼氣期間的變化如下:

A.吸氣:肺泡壓下降至低於大氣壓(約 -1 cmH₂O),空氣流入。

B.呼氣:肺泡壓升高至略高於大氣壓(約 +1 cmH₂O),空氣流出。

這種壓力的細微波動由空氣流動的阻力和呼吸道的通暢性決定。


5. 肺與胸壁的相互作用

肺和胸壁之間的交互作用對通氣非常重要:

A.肺的彈性回縮力:肺組織具有回縮的天然傾向,由彈性纖維和表面張力驅動。

B.胸壁的彈性擴張力:胸壁具有向外擴張的傾向。

這兩種力的平衡形成胸膜腔內負壓,維持肺泡的適度膨脹,並使吸氣與呼氣過程能夠順利進行。


6. 肺順應性與通氣效率

肺順應性Lung Compliance)是肺對壓力變化的反應能力,決定了吸氣過程的容易程度:

A.順應性高(如老年人或肺氣腫患者):吸氣較容易,但肺回縮受限,影響呼氣。

B.順應性低(如肺纖維化患者):吸氣需要更大的壓力,導致呼吸困難。

此外,表面活性物質(Surfactant)是由 II 型肺泡細胞分泌的物質,可降低肺泡內的表面張力,防止肺泡塌陷,並提高肺的順應性。


7. 呼吸道阻力與通氣

呼吸道阻力是空氣流動的主要阻力來源,與呼吸道直徑呈反比關係。正常情況下,阻力集中於上呼吸道中等大小的支氣管。阻力的增加(如哮喘或慢性支氣管炎)會顯著降低通氣效率,導致呼吸困難。


8. 解剖與生理死腔

解剖死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是指從鼻腔到終末支氣管間不參與氣體交換的空間,約為 150 mL

A.在正常情況下,死腔氣體的影響被通氣的肺泡彌補。

B.生理死腔 包括解剖死腔和通氣但未充分灌注的肺泡空間。

死腔的增加(如肺氣腫)會降低有效通氣,影響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在健康人中,由於通氣與灌注的匹配良好,大部分肺泡都參與氣體交換,因此生理死腔的體積與解剖死腔非常接近,也是約 150 mL


9. 肺通氣的測量

使用肺活量計(Spirometer)可量化通氣功能:

A.潮氣量(Tidal Volume, TV):每次呼吸的氣體量,約 500 mL

B.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最大吸氣與最大呼氣之間的氣量差。

C.殘氣量(Residual Volume, RV):最大呼氣後肺內仍殘留的氣體量,約 1200 mL

D.功能性殘氣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正常呼氣後肺內殘餘的氣體量,用於維持氣體交換。

E.每分鐘通氣量(Minute Ventilation):每分鐘內進入肺部的氣體總量,公式為: 每分鐘通氣量=潮氣量×呼吸頻率

F.肺泡通氣量(Alveolar Ventilation):考慮死腔的通氣量,反映有效氣體交換的能力,肺泡通氣量=(潮氣量 – 解剖死腔氣量)呼吸頻率。

 

十六、肺循環與氣體交換是如何運作的

肺循環與氣體交換的核心功能是確保氧氣從空氣進入血液,同時將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從血液排出體外。肺部氣體交換過程發生在肺泡與肺毛細血管之間,主要受壓力梯度、血流分布和呼吸膜特性的影響。


1. 肺循環的特點

肺循環是心臟右心室與左心房之間的循環路徑,其主要作用是將血液輸送至肺泡進行氣體交換:

A.壓力特性:肺循環壓力遠低於全身循環,肺動脈壓約為 25/8 mmHg(收縮壓/舒張壓)。

B.血流量:肺循環的血流量與心輸出量相等,但因肺毛細血管網的巨大表面積,血流阻力較小。

C.血液分布:血流在肺內的分布受重力和體位影響,站立時主要集中於肺底;平躺時血流較均勻。

肺循環的低壓特性減少了毛細血管內的液體滲出,從而維持肺泡的乾燥狀態,有助於氣體交換。


2. 呼吸膜的結構與功能

呼吸膜(Respiratory Membrane 是肺泡與毛細血管間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由以下部分組成:

A.肺泡上皮細胞(Type I Alveolar Cells):覆蓋肺泡內表面,提供擴散的主要通道。

B.基底膜:由肺泡和毛細血管基底膜融合而成,形成一個薄的屏障。

C.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允許氣體擴散進入或離開血液。

特點

  • 厚度:正常情況下,呼吸膜僅 0.2  0.6 微米,便於氣體快速擴散。
  • 表面積:成人肺部的呼吸膜總表面積約為 70 平方公尺,相當於一個網球場大小。

任何使呼吸膜增厚或減少其表面積的情況(如肺纖維化或肺氣腫)都會顯著影響氣體交換效率。


3. 氣體交換的原理

肺泡和血液間的氣體交換基於擴散(Diffusion,由氣體的分壓差驅動:

A.氧氣擴散:

肺泡氧分壓(約 104 mmHg)高於肺毛細血管中的氧分壓(約 40 mmHg),氧氣由肺泡進入血液。

經擴散後,動脈血氧分壓約為 95 mmHg,足以供應全身組織。

B.二氧化碳擴散:

肺毛細血管中二氧化碳分壓(約 45 mmHg)高於肺泡二氧化碳分壓(約 40 mmHg),二氧化碳由血液排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

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擴散能力還與其氣體溶解度和分子量有關。二氧化碳雖然分壓差較小,但其溶解度高於氧氣,因此擴散效率極高


4. 通氣/灌注比值(V/Q Ratio

通氣/灌注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V/Q 是評估肺泡通氣與肺循環血流匹配程度的重要指標:

A.正常 V/Q 比值約為 0.8,意味著灌注稍多於通氣。

B.肺底:血流量多但通氣相對較少,V/Q 比值偏低(<1)。

C.肺尖:通氣量多但血流少,V/Q 比值偏高(>1)。

異常情況

A. V/Q 比值

肺泡灌注正常,但通氣不足,導致氧氣供應減少。

常見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呼吸道阻塞。

B. V/Q 比值

肺泡通氣正常,但灌注不足,氣體交換受限。

常見於肺栓塞或肺泡毛細血管受損。

V/Q 比值的顯著失衡會導致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


5. 肺毛細血管動力學

肺毛細血管的動力學特性對氣體交換非常重要:

A.毛細血管靜水壓:通常低於 10 mmHg,避免液體滲入肺泡。

B.膠體滲透壓:由血漿蛋白維持,平衡毛細血管內外的液體交換。

C. 液體回吸收:液體回吸收是避免肺水腫以及維持肺泡乾燥的重要機制,當肺毛細血管壓上升或膠體滲透壓下降時,可能導致肺水腫。


6. 肺循環的調節機制

肺循環受到局部與全身因素的調控:

A.局部調節:

低氧性肺血管收縮(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 HPV):當肺泡氧分壓降低時,局部毛細血管收縮,將血流重新分配至通氣較好的區域,優化氣體交換。

此機制在高原環境下尤為重要,但在慢性低氧狀態(如 COPD)下可能導致肺高壓。

B.全身調節:

交感神經活動增加時,肺血管收縮,血流重新分配以應對全身需求。

副交感神經活動則促進血管舒張。


7. 肺循環與氣體交換的臨床評估

A.動脈血氣分析(ABG:測量動脈血氧分壓(PaO₂)和二氧化碳分壓(PaCO₂),評估氣體交換功能。

B.通氣/灌注掃描(V/Q Scan:檢查 V/Q 比值分布,用於診斷肺栓塞等疾病。

C.擴散能力測試(DLCO:測量一氧化碳的擴散能力,評估呼吸膜功能。

 

十七、肺部的氣體是如何運輸

氣體運輸是指氧氣(O₂)和二氧化碳(CO₂)在血液中從肺部到全身組織的輸送過程。氧氣主要從肺泡經血液運輸到組織,而二氧化碳則從組織通過血液運輸到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


1. 氧氣的運輸

氧氣在血液中的運輸以兩種形式進行:

A.與血紅素結合(約 97%):

血紅素(Hemoglobin, Hb)是紅血球內的一種蛋白質,由四個亞基組成,每個亞基含有一個可結合氧分子的亞鐵血紅素(Heme)。

氧氣進入肺毛細血管後與 Hb 結合,形成氧合血紅素(Oxyhemoglobin, HbO₂),運輸到全身組織。

B.溶解於血漿(約 3%):

氧氣溶解在血漿中,按氧氣分壓(PaO₂)的比例決定。

雖然溶解氧的比例較小,但在高壓氧治療中其作用顯著。

影響氧氣運輸的因素:

A.Hb 濃度:貧血患者因 Hb 減少,運輸氧氣的能力下降。

B.氧解離曲線的右移或左移:

右移(促進氧氣釋放):由高二氧化碳濃度(Bohr 效應)、低 pH、高溫等條件引起。

左移(促進氧氣結合):由低二氧化碳濃度、高 pH 和低溫等條件引起。


2. 二氧化碳的運輸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運輸形式有三種:

    A.碳酸氫根形式(HCO₃)(約 70%):

在紅血球內,CO₂ 與水在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的催化下生成碳酸(H₂CO₃),隨即解離為 H  HCO₃: CO₂+ H₂O H₂CO₃ ⬌ H + HCO₃

HCO₃ 通過膜運輸蛋白進入血漿,成為 CO₂ 的主要運輸形式。

    B.與血紅素結合(約 20%):

CO₂  Hb 的氨基基團結合,形成碳氨血紅素(Carbaminohemoglobin)。

CO₂  Hb 的結合能力受氧合程度影響(Haldane 效應):當氧氣濃度低時,Hb  CO₂ 的結合能力增強,利於 CO₂ 排出。

    C.溶解於血漿(約 10%):

CO₂ 溶解於血漿,濃度與血液中 CO₂ 的分壓成正比(PaCO₂ ≈ 40 mmHg)。

雖然比例較小,但溶解 CO₂ 可直接擴散至肺泡進行交換。


3. 氣體交換方式

A.肺部氣體交換:

氧氣從肺泡擴散至血液,結合 Hb 形成 HbO₂

二氧化碳從血液擴散至肺泡,隨呼氣排出。

B.組織氣體交換:

氧氣從 HbO₂ 釋放,經血漿擴散到組織細胞,供應細胞代謝。

CO₂ 由組織細胞產生後進入血液,主要以 HCO₃ 形式運輸到肺部。

C.Bohr 效應與 Haldane 效應的作用:

Bohr 效應:高 CO₂ 濃度和低 pH 促進 Hb 釋放氧氣,增強組織氧供應。

Haldane 效應:低氧濃度增強 Hb  CO₂ 的結合能力,利於 CO₂ 從組織運輸至肺部。

 

十八、身體中調控呼吸的系統有哪些?

呼吸的調控旨在維持血液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穩定濃度,並調節酸鹼平衡。調控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化學感受器和機械感受器的協同作用,實現對呼吸頻率、深度和模式的精確調節。


1. 中樞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

呼吸中樞位於腦幹,包括延髓和橋腦,是調控呼吸的核心:

A.延髓呼吸中樞:

吸氣中樞:位於延髓背側,負責吸氣過程,透過發放動作電位刺激橫膈膜和外肋間肌的收縮。

呼氣中樞:位於延髓腹側,主要在用力呼氣時活躍,控制內肋間肌和腹肌的活動。

B.橋腦呼吸中樞:

呼吸調節區:位於橋腦上部,抑制吸氣中樞活動,縮短吸氣時間,調節呼吸頻率。

延續吸氣區:位於橋腦下部,刺激吸氣中樞,延長吸氣時間和深度。

C.其他腦區的參與:

大腦皮層:能自願控制呼吸(如屏息或深呼吸)。

邊緣系統和下丘腦:情緒或體溫變化(如恐懼或憤怒)可影響呼吸模式。


2. 化學感受器的作用

化學感受器是呼吸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感知血液和腦脊液中 CO₂O₂  H 的變化:

  1. 中樞化學感受器:

位於延髓表面,對腦脊液中 H 濃度最敏感,間接感應血液中的 CO₂ 濃度。

反應機制:血液中的 CO₂ 可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與水反應生成 H  HCO₃H 濃度的增加刺激化學感受器,進而促進呼吸中樞加強通氣,排出多餘 CO₂

  1. 周圍化學感受器:

分布於頸動脈體(Carotid Bodies)和主動脈體(Aortic Bodies),對血液中的 O₂ 減少最敏感。

反應機制:當動脈血氧分壓(PaO₂)降至 60 mmHg 以下時,周圍化學感受器被激活,增加呼吸頻率和深度以提升氧氣供應。


3. 呼吸反射與機械感受器的調控

機械感受器位於呼吸系統內部和周圍,通過反射機制參與呼吸調控:

A.肺牽張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

當肺過度膨脹時,肺張力接受器被激活,抑制吸氣中樞,刺激呼氣中樞,防止肺過度擴張。

此反射對新生兒尤為重要,成人在深呼吸或運動時也會啟動。

B.咳嗽和噴嚏反射:

咳嗽反射:由呼吸道內異物或刺激引發,促進強制呼氣,清除異物。

噴嚏反射:由鼻腔黏膜受刺激引發,快速排除鼻腔內異物。

C.運動感受器:

運動時,關節和肌肉中的感受器通過反射性刺激呼吸中樞,加快呼吸速率,以滿足肌肉對氧氣的需求。


4. 呼吸在酸鹼平衡中的作用

呼吸系統通過調節 CO₂ 的排出量維持體內 pH 的穩定:

  1. CO₂ 與酸鹼平衡:

CO₂ 是細胞代謝的主要產物,其在血液中與水反應生成碳酸,隨後解離為 H  HCO₃: CO₂+ H₂O↔ H₂CO₃↔ H + HCO₃

通過調節 CO₂ 的排出量,呼吸系統可快速改變 H 濃度,實現酸鹼平衡。

  1. 呼吸性酸中毒與鹼中毒:

酸中毒:由於通氣不足(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₂ 積累,導致 pH 降低。

鹼中毒:由於過度通氣(如過度換氣症候群),CO₂ 過度排出,導致 pH 升高。


5. 呼吸調控在運動和特殊情況中的適應

  1. 運動中的呼吸調控

運動初期,呼吸頻率和深度快速增加,這由神經反射和代謝產物(如乳酸)的積累共同驅動。

穩定期時,化學感受器和運動感受器共同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1. 高原環境中的呼吸適應

高海拔時,低氧環境刺激周圍化學感受器,引起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提高血液氧含量。

長期適應包括增加紅血球生成和提高組織對氧的利用效率。

  1. 睡眠中的呼吸調控

睡眠期間呼吸頻率降低,主要由中樞調控減弱所致。

在快速眼動(REM)睡眠期間,呼吸變得不規律,可能出現短暫的通氣減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