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陳伯紹醫師 責任作者:陳慧炯醫師


 
聲音沙啞,或稱為聲音障礙,是指聲音的質量發生改變,包括聲音嘶啞、顫抖、疲勞、聲音變弱、音高改變以及發音困難等。聲音沙啞並非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反映了聲帶或喉部的潛在病變。醫學上,聲音沙啞(hoarseness)與聲音障礙(dysphonia)是不同的概念。聲音沙啞是患者的主觀經歷,而聲音障礙則是醫生客觀觀察到的聲音生成問題。這一區分在診斷和治療上尤為重要,因為患者的主觀感受與實際的臨床檢查結果可能不一致。例如,有些患者即使有嚴重的聲音障礙,卻可能感受不到明顯不適;反之亦然。因為大家比較不熟悉聲音障礙這個詞彙,所以本篇文章都會統稱「聲音沙啞」來作為介紹。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聲音沙啞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生率差異很大,受調查地區、對象和方法的影響。在美國,聲音沙啞的患病率範圍從0.98%到7.6%不等。然而,實際的發病率可能更高,因為許多患者的聲音問題是暫時的,如上呼吸道感染導致,或未被醫學機構記錄。有研究顯示,將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一生中會經歷某種程度的聲音沙啞,但只有5.9%的患者會尋求專業醫療或語音教練的幫助。
聲音沙啞的發病率在人口結構中也有一定差異。女性的發病率通常高於男性,尤其在需要頻繁使用聲音的職業中,如教師、銷售人員等。教師的聲音沙啞患病率高達11%,與工作環境中頻繁的聲音使用和聲帶負荷有關。僅教師一個職業群體,因聲音問題導致的生產力下降每年損失約20億美元。

喉部是一個由肌肉、軟骨和神經構成的複雜結構,位於呼吸道與消化道的交匯處,主要負責聲音的產生、氣道的保護以及吞嚥功能。以下是喉部結構的詳細解剖和功能解析:
1. 骨性與軟骨性框架
  • 舌骨(Hyoid bone): 喉部唯一一塊不與其他骨骼相連的骨骼,提供肌肉附著點,幫助喉部的運動和穩定。
  • 甲狀軟骨(Thyroid cartilage): 形成喉部的主要框架,喉結是此結構的一部分,尤其在男性中更為顯著。
  • 環狀軟骨(Cricoid cartilage): 唯一完整環繞氣道的軟骨,提供喉部的基礎支撐。
  • 杓狀軟骨(Arytenoid cartilage): 附著於聲帶後端,通過肌肉和神經調控聲帶的開合,直接影響聲音的產生。
2. 喉部區域分區
  • 上喉(Supraglottis): 包含會厭(Epiglottis)及假聲帶(Ventricular folds),主要負責氣道的保護功能,防止食物或液體進入氣管。
  • 聲門(Glottis): 聲帶所在的區域,聲帶是發聲的核心結構,其振動產生聲音。
  • 下喉(Subglottis): 包含環狀軟骨以下的氣道部分,連接氣管並支持氣流的順暢通過。
3. 聲帶的結構與功能
聲帶由三層結構組成:
  • 黏膜層(Mucosal layer): 包括表皮層和淺層固有層(即Reinke空間)。Reinke空間是一種由膠原和彈性纖維組成的膠狀層,允許聲帶在振動時具備流體般的柔韌性。
  • 聲帶韌帶(Vocal ligament): 包括中層與深層固有層,提供聲帶的強度和彈性。
  • 聲帶肌肉(Vocalis muscle): 即甲杓肌(Thyroarytenoid muscle),負責聲帶的收縮與鬆弛,調控音高與音量。
4. 喉部神經支配
迷走神經分支(Vagus nerve branches)
喉部的運動和感覺神經主要由迷走神經分支提供:
  • 上喉神經(Superior laryngeal nerve):負責環甲肌的運動和喉部上部的感覺。
  • 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支配聲帶的內收與外展運動。由於喉返神經的長而曲折的路徑,該神經容易在胸部、頸部或外科手術中受到損傷,進而導致聲帶麻痺。
5. 喉部肌肉
喉部肌肉分為內在肌肉和外在肌肉:
  • 內在肌肉:包括環甲肌、環杓後肌、環杓側肌及杓間肌,控制聲帶的細微運動。
  • 外在肌肉:包括舌骨上肌群與舌骨下肌群,負責喉部整體的升降運動。
6. 喉部的功能
  • 聲音產生(Phonation): 聲帶內收時,隨著氣流經過聲門的振動而產生聲音。聲帶的表皮與淺層固有層(Reinke空間)在振動方面有關鍵作用。
  • 呼吸道保護 : 會厭在吞嚥時覆蓋氣管開口,避免食物或液體進入呼吸道。
  • 呼吸調節 : 聲帶在呼吸時外展,確保氣流能順暢通過。
  • 壓力調節(Valsalva maneuver): 例如,在咳嗽、用力或平衡耳壓時,喉部閉合氣道協助產生壓力。
 
聲音的產生是一個精細的過程,依賴於多個結構和系統的協調運作。首先,聲帶必須內收(adduction),形成足夠的氣壓以推動聲帶振動。當氣壓達到一定閾值時,空氣通過聲帶,觸發其振動,從而產生聲音。聲帶的振動主要依賴於其表層的淺層固有層,這是一層具有彈性的膠狀組織,為聲帶提供了必要的振動特性。
聲音的品質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氣流的穩定性、聲帶振動的對稱性和表層組織的健康狀況。如果氣流不穩、聲帶振動受阻或黏膜層受損,則可能導致聲音品質明顯的下降。
 
腫瘤是導致聲音沙啞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包括良性病變(如聲帶結節、息肉)和惡性病變(如聲門癌)。
1. 聲帶結節
聲帶結節(Vocal cord nodules)是由聲帶濫用或錯誤使用(phono-trauma)引起的雙側纖維性結構腫塊。這些結節通常出現在真聲帶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這是聲帶接觸頻率最高的區域。
發病機制
聲帶結節的形成與聲帶的反覆摩擦和壓力有關,通常發生於長時間高聲說話、尖叫或唱歌的情況下。這類機械性損傷會導致聲帶局部的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重組,進而形成結節,影響聲帶的振動模式。
• 常見特徵
       A. 聲音沙啞:聲音變得粗糙或疲憊,特別是在長時間用聲後更為明顯。
       B. 音域減少:尤其是高音的音域會因結節的存在而受到限制。
       C. 疲憊感:用聲過後容易感覺聲音疲憊或喉嚨不適。
• 常見人群
聲帶結節多見於以下人群:
       A. 高聲使用者:教師、歌手、銷售人員等職業中有較高聲音使用需求的人群。
       B. 兒童:特別是活躍的學齡兒童,由於大聲喊叫和頻繁用聲,容易導致聲帶損傷。
治療方法:
• 聲音治療
       A. 聲音治療是聲帶結節的首選非侵入性治療方法,目的是改善用聲習慣,減少對聲帶的損傷。
       B. 通常由專業的語言治療師指導,進行正確的發聲訓練,幫助減少聲帶負擔。
• 手術治療     
       A. 對於聲音治療無效的頑固性結節,手術切除是必要的選擇。喉顯微手術(microlaryngeal surgery)可以精確去除結節,同時減少對聲帶的損傷。
       B. 手術後的聲音恢復需要結合聲音治療來達到最佳效果。
2. 復發性呼吸道乳突瘤
特徵是喉部或其他呼吸道區域長出乳頭狀的贅生物,這些病變可以影響聲帶、氣管,甚至在少數情況下擴散至支氣管或肺部,該疾病與母親分娩時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因此新生兒可能通過產道暴露而受到感染。HPV-11比HPV-6病情更為嚴重,可能導致更頻繁的復發和廣泛的呼吸道病變。兒童和成人中均可發生,但兒童型的病程通常更為嚴重。
• 臨床表現
       A. 聲音改變: 復發性呼吸道乳突瘤通常導致聲音沙啞,因為乳突狀病變會影響聲帶的振動。
       B. 呼吸道症狀: 嚴重病例可能導致氣道阻塞,引發喘鳴或呼吸困難。
• 手術治療:
       A. 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病變,通常使用微創技術如雷射切除。
       B. 雖然手術可以暫時恢復呼吸道的通暢,但病變通常會復發,因此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手術。
• 藥物治療:
       A. 輔助治療選擇包括干擾素或抗病毒藥物如Cidofovir,但目前尚未有治癒性療法。
       B. 近年來,HPV疫苗的應用被認為可能減少該病的發生率,特別是在青少年和年輕人群中。
• 其他治療方法:免疫治療正在研究中,以改善病人的免疫反應,減少乳突瘤的復發頻率。
3. 聲門癌
聲門癌是指發生在聲門區域(包括聲帶)的惡性腫瘤,通常為喉癌的一部分,也是喉癌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聲門癌主要由鱗狀上皮細胞惡性增生形成,具有局部侵襲性強和早期診斷預後良好的特點。聲門癌占喉癌總數的約60%-70%,多見於中老年男性,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過量飲酒和持續聲帶刺激,如過度用聲或暴露於職業性危害(例如揮發性化學物質)。
 早期症狀
       A. 聲音沙啞:由於聲帶的結構和功能改變,聲音品質下降是最早期且最典型的症狀。
       B. 咽喉部不適:可能伴有輕微疼痛或刺激感。
• 晚期症狀
       A. 呼吸困難:腫瘤增大可能阻塞呼吸道。
       B. 吞嚥困難:腫瘤侵襲喉部周圍結構時可能出現。
       C. 頸部淋巴結腫大:提示可能的淋巴結轉移。
治療策略
• 早期聲門癌
       A. 微創手術:顯微喉內切除術或雷射切除術可以去除早期病變,同時保留聲帶功能。
       B. 放射治療:放療對早期聲門癌也非常有效,治療後聲音品質的恢復良好。
• 晚期聲門癌
       A. 手術治療:如全喉切除術,適用於局部晚期病變。
       B. 同步放化療:對於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放化療是主要選擇。
1. 發炎的機制
發炎導致的聲音沙啞主要源於聲帶的組織損傷和振動功能的改變:
  • 聲帶組織腫脹:由感染、過敏或反流引起的炎症會導致聲帶腫脹,降低其振動能力。
  • 黏膜層損傷:聲帶表面的黏膜層可能因持續咳嗽或喉嚨清嗓等習慣受損,進一步加劇發炎。
2. 常見的發炎類型
  • 急性喉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通常伴隨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咳嗽和鼻塞。
  • 慢性喉炎:多因長期聲帶濫用、吸煙或胃酸逆流所致。
  • 聲帶肉芽腫:與胃酸逆流和長期插管相關的發炎性損傷。
  • 免疫相關性關節發炎:導致關節的僵硬,從而影響聲音的清晰度和穩定性。
  • 真菌感染:如聲帶念珠菌感染,多見於長期使用吸入型類固醇的患者。
3.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 抗生素:適用於細菌性喉炎。
  • 抗真菌藥:如抗念珠菌藥物,用於真菌感染。
  • 逆流處方:可以使用傳統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或是非傳統的方式,通常非傳統的方式效果比較好。
語言治療:調整用聲習慣,教授正確的發聲技巧以減少聲帶的壓力。
手術治療:當發炎導致聲帶肉芽腫或其他結構性損傷時,可考慮微創手術進行切除。
 
骨骼肌肉失調是導致聲音沙啞的另一個原因,特別是在未找到明確的病理病變時。這類病症通常表現為聲帶或喉部肌肉過度使用、過度緊張,造成功能性障礙。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聲音沙啞、發聲疲勞、喉部不適等,這些症狀通常出現於長時間過度使用聲音(如教師、演講者)或情緒壓力過大的情況下。
肌肉緊張性聲音障礙(Muscle Tension Dysphonia, MTD)是這一類疾病的常見表現。其特徵是喉部肌肉過度收縮或不正確使用,導致聲帶閉合不全,甚至可能會引發聲帶結節或其他病變。這些患者的聲音沙啞不伴隨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而是由於肌肉的錯誤發力導致的聲音問題。肌肉張力障礙的治療通常以語言治療為主,幫助患者學習正確的發聲技巧,減少聲帶的過度負荷。
神經病變是另一個導致聲音沙啞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當涉及到喉部運動控制的神經時。最常見的神經性病變是聲帶麻痺,這種現象通常是由於迷走神經的重複損傷或其他病變所引起。
1. 聲帶麻痺 
• 單側聲帶麻痺
常見於迷走神經或喉返神經的單側損傷,如甲狀腺手術後的損傷或胸部手術後的併發症。由於聲門閉合不全,聲音可能變得氣息音加重,患者可能需要更大努力發聲而導致說話疲勞。
• 雙側聲帶麻痺
主要是雙側迷走神經或喉返神經的損傷,可能源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由於聲門的部分或完全閉鎖會有嚴重的呼吸困難,嚴重時可能需要氣管造口以維持呼吸。
• 造成聲帶麻痺的原因
       A. 創傷性病因:手術相關損傷(如頸部手術或心臟手術)是常見的聲帶麻痺原因之一,氣管插管相關的機械損傷也可能導致聲帶麻痺。
       B. 感染:病毒性感染可導致聲帶麻痺,特別是在某些急性感染後。
       C. 腫瘤:腫瘤(如肺癌或甲狀腺癌)可能壓迫或侵入喉返神經,引發聲帶麻痺。
2. 痙攣性發聲障礙(Spasmodic Dysphonia)
痙攣性發聲障礙是一種罕見的焦點性肌張力障礙,特徵是聲帶內在肌肉的選擇性過度功能。這種病症主要影響發聲過程,導致聲音中斷和異常的音質,通常表現為句子中存在不規則的語音中斷。發聲困難通常在高壓狀態下更明顯,例如公開講話,休息時不會有症狀。
痙攣性發聲障礙通常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 內收型(Adductor Type):為最常見的類型,聲帶在發聲過程中過度收縮,聲音表現為緊繃、掐住般的音質,有明顯的中斷。
• 外展型(Abductor Type):聲帶在發聲過程中無法完全收攏,導致氣息音增加,聲音變得輕柔、氣音化,句子中可能出現間斷性的語音缺失。
治療方法
•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注射到聲帶肌肉中暫時抑制肌肉過度收縮,注射效果通常可持續3-6個月,需要定期復診注射。
• 語言治療:雖然語言治療不能治癒痙攣性發聲障礙,但可以幫助患者調整發聲方式以減少聲帶負擔。
• 手術治療(較少使用):在某些嚴重病例中,可以考慮手術,如選擇性喉部去神經術(Selective Laryngeal Denervation)。
許多工作環境和職業要求長時間使用聲音,這些職業群體包括教師、銷售員、歌手等,這些專業語音使用者是聲音沙啞的高風險族群。由於長時間、大音量使用聲音,這些人群往往會面臨聲帶的機械性損傷,如聲帶結節、息肉等病變。教師的發病率尤其高,因為他們在日常工作中不僅需要講解課程,還經常需要對學生進行指導,這些高強度的語音使用增加了聲帶的負擔。
此外,某些疾病和健康狀況也可能會導致聲音沙啞。例如,肺部疾病、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喉逆流等都可能導致聲帶的發炎和功能異常。
聲音沙啞的評估是診斷和治療的關鍵步驟,通過綜合的聽診、視覺化檢查及客觀分析,可以確定聲音沙啞的原因和嚴重程度。以下是評估聲音沙啞的主要方法:
1. 傾聽聲音
傾聽患者的聲音是初步評估的重要環節。醫生需注意聲音的音高、音量、質量和穩定性。此外,對患者進行簡單的語音測試(如持續發出「/e/」音)可以評估聲音的持續時間(正常應超過15秒)。語音的流暢性和變調能力也可提供喉部運動的線索,常用的評估工具為GRBAS量表:
GRBAS量表是一種主觀的聽知覺評估工具,用來評估嗓音特徵。每個項目以0至3的等級進行評分,0表示正常,3表示最嚴重。GRBAS的各項目分別代表:
  • G (Grade): 整體嗓音異常的程度
  • R (Roughness): 聲帶振動不規則的程度
  • B (Breathiness): 聲音中氣息的程度
  • A (Asthenia): 嗓音無力的程度
  • S (Strain): 嗓音緊繃的程度
2. 喉反射鏡檢查
傳統的喉反射鏡檢查是觀察聲帶及喉部結構的簡單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評估聲帶的外觀和活動。然而,由於缺乏錄影記錄功能且檢查範圍有限,這種方法目前已不再是主流。
3. 內視鏡檢查(經鼻軟式、經喉硬式)
內視鏡檢查是診斷聲音沙啞的重要工具。經鼻軟式內視鏡可直接觀察聲帶在說話和發聲過程中的動態運動,對於評估神經性病變(如發音性痙攣)特別有幫助。相比之下,經喉硬式內視鏡提供更高的影像解析度,適合觀察聲帶表面的結構異常(如息肉或腫瘤)。
4. 喉部肌電圖
喉部肌電圖(Laryngeal Electromyography, LEMG)是一種診斷聲帶運動異常的專業工具,可用於判斷聲帶運動不良是由神經損傷還是關節固定引起。例如,如果在聲帶固定後10到14天內肌電圖顯示正常的電活動,則可能提示關節問題,而不是神經損傷。
5. 聲學和氣動力學分析
聲學和氣動力學分析能夠對聲音的物理特性進行定量測量,包括音高、音量、音頻的抖動程度(jitter)、音量的抖動程度(shimmer)、信躁比(HNR)等等。這些數據不僅能幫助診斷,還能作為治療效果的客觀評估依據。
治療聲音沙啞的方法多種多樣,從保守療法到手術介入不等,具體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病因和嚴重程度。
保守療法
1. 聲音休息:對於因過度使用聲帶導致的急性聲帶炎,聲音休息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這包括減少發聲和避免喉部刺激(如吸煙或大聲說話)。
2. 語言治療:語言治療由語言治療師指導,幫助患者通過正確的發聲技巧減少聲帶負擔。語言治療對於肌肉緊張性聲音障礙特別有效。
3. 藥物治療:針對特定病因的藥物治療包括抗真菌藥(治療喉部真菌感染)、抗逆流處方以及抗發炎藥(治療自體免疫性問題)。
手術干預
當保守療法無效或聲帶存在結構性病變(如息肉、腫瘤或聲帶結節)時,手術可能是必要的。目前的手術方法包括:
  • 顯微手術:在顯微鏡下對聲帶進行精細手術,避免過多損傷正常組織。
  • 聲帶內注射:對於聲帶麻痺患者,可進行聲帶內注射,改善聲帶閉合能力。
  • 甲狀軟骨成型術(thyroplasty):對於單側聲帶麻痺的患者效果很好,可以讓聲帶靠近進而改善發聲。
  • 雷射手術:適用於治療聲帶乳突瘤或其他表面病變,部分醫院可在門診進行,避免全身麻醉,如果復發可以反覆施作。
  • 全喉部部分喉切除術:針對喉癌比較後期的患者,腫瘤比較能清除乾淨,減少復發機會。
 
咽喉逆流已被確認是聲音沙啞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該病的診斷和治療存在爭議。咽喉逆流的典型症狀包括喉部灼熱感、慢性咳嗽和聲音沙啞,但其與胃食道逆流不同,患者不一定有胃部症狀。
1. 致病機制:
  • 直接機制:胃酸、胃蛋白酶、膽鹽等刺激喉部組織,導致發炎及組織損傷。
  • 間接機制:胃內容物在食道下部引發迷走神經反射,導致咳嗽和清喉行為。
2.  聲帶影響:主要影響聲帶的震動邊緣(vibratory margin),導致聲帶水腫、乾燥(黏液分泌減少,導致黏膜波幅減小及振動不規律)及微損傷。
3. 患者表現出音頻的抖動程度(Jitter)、音量的抖動程度(Shimmer)和最大發聲時間(MPT)的顯著異常。
4. 治療:治療咽喉逆流的重點在於改變生活方式(如避免辛辣食物、規律飲食)和使用抗逆流處方。然而,研究表明,傳統抗逆流藥物對咽喉逆流引起的聲音沙啞效果有限。
 
兒童的喉部解剖結構與成人有顯著差異。首先,兒童的喉部位置較高,靠近軟腭,這使得喉部和聲帶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此外,兒童的聲帶組織結構尚未完全發育,缺乏成人聲帶的三層結構,因此更容易因聲音的過度使用導致損傷。
隨著發育,喉嚨生理結構上會發生的變化有以下:
1. 喉部位置
在兒童期,喉部位置較高,接近軟顎和其他發音結構,這使得聲道較短,聲音的共鳴特性不同於成人。隨著年齡增長,喉部逐漸下降,為成人特有的低音調提供條件。
2. 聲帶尺寸與形狀
兒童的聲帶較短且薄,隨著成長,聲帶逐漸增厚並拉長。這些變化直接影響聲音的音高,特別是在青春期,聲帶的快速增長導致聲音的音高下降,形成典型的「變聲期」。
3. 聲帶層結構的成熟
在幼年時期,聲帶缺乏完整的三層保護結構(包括表層、固有膜層和肌層),這使得聲帶更容易因過度使用或損傷而受到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層次逐漸發育成熟,提供更好的結構穩定性和振動性能。
4. 喉部軟骨的發育
兒童的喉部軟骨更柔軟且富有彈性,這是為了適應呼吸和吞嚥的需要。隨著成長,這些軟骨逐漸鈣化並硬化,為喉部提供更強的支持結構。
5. 賀爾蒙造成喉部的變化
在青春期,由於性激素水平的增加,尤其是睪固酮,男性的喉部結構會顯著增大,形成明顯的喉結,聲音的音高和共鳴特性也因此發生重大變化。
在評估兒童聲音沙啞時,應注意到兒童在配合檢查方面可能存在的挑戰,例如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恐懼感較高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以下是針對兒童評估的關鍵要點:
1. 詳細的病史記錄:包括聲音沙啞的持續時間、發展模式及相關症狀(如疼痛、吞嚥困難)。對於尚未開始言語表達的嬰兒,哭聲的特徵(例如音高、音量)也可能是診斷的關鍵。
2. 臨床觀察與聲音分析:醫生需要仔細聆聽孩子的聲音特徵,包括沙啞的程度、音高的變化以及音質的異常。此外,專業工具(如GRBAS量表)可用於評估聲音的粗糙度、氣息感和壓力感,儘管兒童在使用這些量表時可能存在理解上的挑戰。
3. 視覺化檢查:纖維內視鏡是診斷兒童喉部問題的主要工具之一。通過靜態和動態觀察,內視鏡可提供喉部結構和功能的全面圖像。然而,兒童可能對此類檢查存在恐懼,醫生需要充分與家長溝通並採取適當的鎮定措施。
4. 考量年齡和解剖特徵:由於兒童喉部結構的解剖差異,醫生需要對小兒喉部問題有專業認識。例如,較高的喉部位置和未成熟的聲帶結構增加了兒童喉部病變的複雜性。
兒童聲音沙啞的病因多種多樣,以下為常見類型及其特徵:
1. 聲帶結節
聲帶結節是兒童聲音沙啞最常見的原因,多由聲音的濫用引起(如大聲尖叫、長時間高聲說話)。結節通常出現在聲帶中部,是由於聲帶反覆摩擦導致的機械性損傷。這類問題常見於活躍的學齡兒童,特別是男孩。
2. 復發性呼吸道乳突瘤
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該病變會在聲帶或喉部形成乳突狀增生物,可能影響聲帶振動。這種病變具有反覆發作的特性,並可能涉及呼吸道其他部位。
3. 喉軟化症
喉軟化症是嬰兒期最常見的喉部病變,可能導致輕度的聲音沙啞。此病變通常隨著年齡增長而自行緩解,但嚴重病例可能需要手術干預。
4. 聲帶麻痺
聲帶麻痺可由先天性神經異常或後天創傷(如早產時插管)引起。單側麻痺通常表現為沙啞,而雙側麻痺可能導致呼吸困難。
5. 發炎性病變
由於上呼吸道感染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喉部發炎是兒童聲音沙啞的另一常見原因。這類病變多伴隨其他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和鼻塞。
兒童聲音沙啞的治療取決於病因和嚴重程度,以下是主要的治療策略:
醫療介入
1. 聲音休息與語言治療
對於由聲帶結節或濫用聲音引起的沙啞,聲音休息和語言治療是首選方法。語言治療師會指導孩子學習正確的發聲方法,避免進一步損傷。
2. 藥物治療
針對發炎性病變,如逆流性咽喉炎,醫生可能會開具抗逆流處方或抗生素治療。
3. 手術治療
對於結構性病變(如乳突瘤或嚴重的聲帶麻痺),手術可能是必要的選擇。常見的手術方法包括雷射切除和顯微手術。
家庭護理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採取以下措施來幫助孩子改善聲音沙啞:
  • 避免聲音濫用:教導孩子避免大聲尖叫或長時間高聲說話。
  • 保持充分水分:適當飲水可保持聲帶濕潤,減少發炎的風險。
  • 營造安靜的環境:減少背景噪音,讓孩子不需要過度用聲。
  • 觀察病情變化:若沙啞持續超過4週或伴隨其他症狀(如呼吸困難),應及時就醫。
1. 聲音沙啞持續超過4週
如果聲音沙啞持續4週或更長時間且沒有緩解,應考慮進一步檢查,例如直接喉鏡檢查來確認是否有潛在病變。
2. 伴隨的警訊症狀
出現以下任何一項「警訊症狀」時,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並可能需要轉診:
  • 最近接受過頭部、頸部或胸部的手術或插管治療。
  • 有呼吸困難(如喘鳴)或呼吸道阻塞的情況。
  • 頸部出現腫塊。
  • 吸煙史或過量飲酒。
  • 聲音是職業用途(如歌手、教師、政治人物等)。
3. 懷疑潛在惡性病變
如果聲音沙啞伴隨持續的疼痛、吞嚥困難或體重減輕,這可能暗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需要盡快進行喉部的直接觀察和進一步檢查。
4. 伴隨神經系統異常
如果聲音沙啞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異常,如肌無力或聲帶麻痺,可能暗示神經病變為潛在原因(如甲狀腺癌或肺部腫瘤壓迫迷走神經),需要專科會診。
5. 兒童特別考量
在兒童中,如果聲音沙啞影響日常交流或伴隨進食困難、睡眠中呼吸中斷等情況,則需要專業診斷和治療。
聲音沙啞是一種涉及多方面病因的症狀,從簡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複雜的神經性病變,診斷和治療都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檢查和專業工具的使用。在兒童中,喉部結構和聲帶的特殊性意味著醫生需要特別考慮年齡相關的差異和行為因素。
對於兒童和成人而言,早期診斷和早期介入治療是改善聲音沙啞的關鍵。同時,語音健康教育對於預防聲音問題的發生也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通過非侵入性的方式恢復聲音功能,從而提升生活品質。
 
1. Sood, S., Street, I., & Donne, A. (2017). Hoarseness in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78(12), 678-681.
2. Ferraro, E. L., Nelson, R. C., & Bryson, P. C. (2023). Hoarseness: When to observe and when to refer.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90(8), 475-479.